
恐懼戰慄。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費直義公》:“已而見巨蟒,其徑如甕,某慴慄無人色。”
“慴栗”一詞在常規漢語詞典中并未被廣泛收錄,但結合搜索結果中的相關詞語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可能與“詟栗”相關
根據,“詟栗”(zhé lì)意為“恐懼、震懾”,亦寫作“詟慄”。若“慴”為“詟”的異體或通假字(兩者均有“畏懼”義),則“慴栗”可理解為因恐懼而戰栗的狀态,常見于古文中的情感描寫。例如:“強敵當前,士卒詟栗,莫敢向前。”
或為“戰栗”的變體表達
“慴”本身有“畏懼、屈服”之意(如“慴伏”),而“栗”可表顫抖(如“不寒而栗”)。因此,“慴栗”可能是古文中形容因極度恐懼而身體發抖的複合詞,如:“聞雷霆之聲,慴栗不能自持。”
建議:若具體語境中需精準釋義,需結合原文出處進一步考證。若為現代使用,更推薦通用詞彙“戰栗”或“震懾”以避免歧義。
慴栗(shè lì)一詞形容人或事物因驚恐、懼怕而顫抖、發抖的樣子,類似于“戰栗”或“害怕”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木(mù),心為本義,木為聲旁,由此可見,“慴栗”是以心為本義,與木的聲音有關。
“慴栗”一詞源于古代文獻《詩經·盜發》:“荷甕慴栗,載饑載渴。”在這首詩中,慴栗的意思是:害怕、發抖。由于該詞較為古老,因此在繁體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字形沒有明顯變化。
在古代,慴栗并沒有特定的寫法,常常采用象形的方式來表示。比如在古代銘文或玉器上,常以人物緊閉雙目,額頭有汗珠,手足發抖的形象來表達慴栗的含義。
1. 他聽到狼嚎聲後,全身慴栗不已。
2. 面對突然而至的噩耗,她整個人瞬間慴栗了起來。
組詞:慴栗不已、慴栗發抖、慴栗懼怕。
近義詞:發抖、顫抖、戰栗。
反義詞:鎮定、冷靜、從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