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除喪,奉死者神主入祭于宗廟,謂之“吉禘”。《春秋·闵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 莊公 。” 杜預 注:“三年喪畢,緻新死者之主於廟,廟之遠主當遷入祧,因是大祭,以審昭穆,謂之禘。”《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後六月,又吉禘於太廟而緻 釐公 ,《春秋》譏之。”
“吉禘”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祭祀儀式,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在三年喪期結束後,将死者神主牌位正式遷入宗廟并舉行的大祭儀式。這一過程标志着喪禮的終結,後續祭祀将納入宗廟常規流程。
曆史背景與功能
相關文獻記載
《漢書·五行志》提到“吉禘于太廟而緻釐公”,側面反映漢代仍延續此禮制,但《春秋》對此類逾禮行為有所批評,說明吉禘的時間與流程有嚴格規定。
注:該詞屬生僻古禮術語,現代使用極少,讀音為jí dì。如需深入研究,建議結合《周禮》《儀禮》等典籍考證。
吉禘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祭祀儀式以及吉祥慶典的意思。下面将介紹吉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吉禘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首,右邊是示部首。它們分别代表了口腔和手指的意象。吉禘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吉禘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尚書》中,是古代祭祀儀式的一種稱謂。它通常是指舉行祭祀慶典并祈求吉祥的儀式。
吉禘的繁體字形為「吉禘」,保留了簡體字的結構,隻是筆畫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吉禘的形态稍有不同。其中「吉」字可以寫作「笈」,而「禘」則寫作「罔」或「倍」。這些都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吉禘的另一種寫法。
1.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吉禘慶典,祈求來年的平安與吉祥。
2. 在吉禘儀式中,人們向神明獻上美食和祭品,以求得保佑。
吉禘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如:
1. 吉祥:美好、幸福、吉利的意思。
2. 禘祭:祭祀、祈福的儀式。
3. 祭典:慶祝、紀念的活動。
吉禘的近義詞包括祭祀、慶典、祭典等。
與吉禘相反的詞語包括兇祀、喪典等,指的是不吉利、悲傷的祭祀或慶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