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召集衆人。多指圖謀不軌。《元典章新集·國典·诏令》:“兩 廣 雲南 等處哨聚賊人,據恃巢險,出沒不常。”《水浒傳》第九一回:“本處萬山環列,易於哨聚。”《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不知這些無主意的愚人,住此清平世界,還要從着 白蓮教 ,到處哨聚倡亂,死而無怨,卻是為何?”參見“ 嘯聚 ”。
“哨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字面由“哨”(哨兵/警戒)和“聚”(聚集)組成,原指在危險或困難時召集衆人共同應對。這一用法強調團結互助的積極意義,例如古代村落遇襲時村民集體防禦的場景。
負面語境中的演變
在曆史文獻中,“哨聚”多含貶義,指非法聚集或圖謀不軌。如《元典章》記載“兩廣雲南等處哨聚賊人”,《水浒傳》第九十一回也提到起義者“易于哨聚”。此類用法常與“嘯聚”近義,描述反抗統治的群體行為。
語境差異
例句參考
“災荒年間,鄉民哨聚抗匪”可體現中性含義;而“哨聚山林,劫掠商隊”則偏向負面表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傾向。
《哨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哨子聚集、聚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哨”和“聚”。
“哨”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0個筆畫;“聚”字的部首是耳,總共有12個筆畫。
“哨聚”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哨”字源于古代漢字的“喿”,表示吹奏,後來演變為現代的“呺”字;而“聚”字則源于古代的象形字,表示聚集、集合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哨聚”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哨聚”為例,其中的“哨”字曾經寫作“喿”,在書法上更為古雅而獨特;而“聚”字古時寫作“聚集”,形狀稍有差異。
1. 在戰場上,士兵們吹響號角,以哨聚隊伍。
2. 老師用哨聚集學生,開始進行體育課。
組詞:哨兵、哨卡、聚會、聚焦。
近義詞:聚集、集中、攏。
反義詞:散開、分散、離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