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伺察監聽。《後漢書·郎顗傳》:“《詩氾歷樞》曰:‘……神在天門,出入候聽。’言神在戌亥,司候帝王興衰得失,厥善則昌,厥惡則亡。”
“候聽”在漢語詞典中屬于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候聽取(動作行為) 該義項出自《禮記·月令》,指古代禮儀中臣子等待君王聽取奏事的儀制。如孟冬之月“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賞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命太史釁龜策占兆,審卦吉兇。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此時群臣需“候聽于庭”,即恭敬等待君王處理政務。
二、測風儀器(器物名稱) 該義項見于《淮南子·時則訓》,指古代觀測風向的裝置,又稱“候風羽”。高誘注曰:“候風者,謂之綄,綄,候風羽也,楚人謂之五兩”。這種裝置通過懸挂羽毛或布帛觀測風向風速,是古代氣象觀測的重要工具,常見于軍事要塞與農耕地區。
“候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伺察監聽,即暗中觀察、監視并聽取信息。該詞源自《後漢書·郎顗傳》的記載:“神在天門,出入候聽”,描述神明在特定方位(戌亥)監察帝王治國得失,根據善惡決定國家興衰。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宗教語境,描述神明、天象對人事的監察,如《後漢書》中借天文現象喻指天道對統治者的監督。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監察”“窺聽”,但“候聽”更側重隱秘性與持續性,常與天命、預言等概念結合。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現代交流中建議使用更通用的“監聽”“監察”等詞彙替代。
北大荒兵紀裁斷察言嗤嫌稠直玼瑕村旗滌瑕蕩垢碓挺嘴恩貢俄語吠犬浮滿個輩宮服溝沿顧避孤屠豪幸紅河畫龍點晴胡打嚷江元焦死介壽精景景氣踦頗拒闉開解孔章诳具曠莽苦匏連帶良人僚采鱗傷漓澌吏役玈弓梅丸鳴駒幕賓逆斥瞥聞搶步青弦蛩韻水力發電戍将俟汾特警鐵齒杷讬賞違延文饬香台媟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