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烘柿的意思、烘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烘柿的解释

亦作“ 烘柹 ”。闭藏未熟的青柿于容器中,使其自然红熟,谓之“烘杮”。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 唐邓 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土人谓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柹》:“烘柹,非谓火烘也。即青緑之柹,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烘柿是汉语中描述柿子加工方式的传统词汇,指通过人工加热或自然晾晒促使果实软化的柿子。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果实经物理处理后质地变软,二是涩味物质(单宁)转化形成独特风味。

根据《中国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98)记载,烘柿制作可分为自然脱涩与人工烘制两种工艺。自然法需将硬柿置于通风处晾晒15-20天,期间果实内乙醇脱氢酶激活,促使可溶性单宁聚合沉淀;人工法采用40-45℃恒温烘烤36-48小时,通过热处理加速酶促反应。两种方法最终均使果肉呈现半流质胶状,甜度显著提升。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收录该词在北方多地方言中的变体,如河北称"烘柿"、山东称"漤柿"。这种加工技艺可追溯至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柿有烘食法",说明我国柿子脱涩技术至少有1500年历史。

需要区分的是,烘柿与完全软化的"柿饼"存在工艺差异。参考《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所述,烘柿保留完整果形,仅通过温控改变质地,而柿饼需去皮压扁晾晒,属于深度加工制品。现代食品科学证实,烘制过程产生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比鲜柿提高30%以上。

网络扩展解释

“烘柿”是一种传统的人工处理青柿的方法,通过特定方式使其自然成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原理
    烘柿指将未成熟的青柿放入密闭容器中,利用自身或与其他果实(如榠樝)的接触,促使柿子自然红熟、软化并脱去涩味。此过程无需火烤,名称中的“烘”实为形容其红熟状态类似火烘效果。

  2. 历史记载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唐邓间多大柿……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

  3. 操作方法

    • 选用青绿硬柿,与成熟果实(如榠樝)共同密封存放;
    • 通过果实释放的乙烯等物质催化,促使柿子脱涩、糖化。
  4. 特点与用途
    烘柿口感甜软如蜜,古代被用于缓解口干、解酒毒,并被认为有调节肠胃的功效。但需注意生柿性寒,不宜与蟹同食。

  5. 别名与误释
    亦作“烘柹”,常被误解为火烤,实为自然发酵工艺的俗称。

该词多用于文献及传统农艺描述,现代因催熟技术发展已较少使用此方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白菜包乾制贝财北海樽碧卢抄近逞祸词位村顽霮濧荡轶短咏肥吃肥喝風泵赅综干打雷,不下雨革靴公份官桥管靴瑰词裹腰河伯为患哗鬨花脚猫花绣浑仑缉缉积泯旧楮溘溘厉兵栗阶芦苻露头角履组卖痴獃秘文捺兴盘石之安培修骈文谦敬清铎侵晓祛风儒经烧煿少母諟正施置私感逃暑饮特许经营挑船郎中同心如意头罩楲窬陷队橡皮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