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潘嶽 為 河陽 令,于一縣遍種桃李,後因以“河陽色”指桃李之花豔麗的色澤。 清 孫枝蔚 《贈安肅梁明府木天》詩之一:“花少 河陽 色,琴無 單父 聲。”參見“ 河陽一縣花 ”。
“河陽色”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詞彙,其含義與晉代官員潘嶽的政績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典故
該詞出自《晉書》記載:潘嶽(字安仁)任河陽縣令時,在全縣廣泛種植桃樹和李樹,形成“河陽一縣花”的盛景。後世以“河陽色”代指桃李花絢麗的色澤,象征地方治理的繁榮景象。
文學引用
清代詩人孫枝蔚在《贈安肅梁明府木天》中寫道:“花少河陽色,琴無單父聲”,此處反用典故,暗指當地花卉不如潘嶽治下的河陽豔麗。
延伸含義
除形容花色外,該詞也隱含對地方官員勤政惠民、美化環境的贊譽,常與“河陽一縣花”并用,成為古代詩詞中象征政通人意象。
注:部分網頁(如)将“河陽色”解釋為“黃河上遊地區的鮮豔色彩”,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建議以曆史典故類釋義為準。
《河陽色》是一個詞語,指的是春天河畔的景色。下面将對該詞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字形、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及反義詞進行介紹。
《河陽色》的拆分部首為水和日,分别是水字旁和日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水字旁的筆畫數為4畫,而日字旁的筆畫數為12畫。
《河陽色》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描寫,描述了春天河畔的美麗景色。這個詞常出現在宋代詩人蘇轼的作品中。
《河陽色》的繁體字形為「河陽色」,其中的“陽”字使用了「陽」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河陽色」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河」字的古代寫法為「河」,「陽」字的古代寫法為「陽」。
1. 《河陽色》中,描繪了春天河畔的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2. 江南的《河陽色》讓人陶醉其中,如同置身仙境。
與《河陽色》相關的組詞有:河畔、春天、景色。
與《河陽色》近義的詞語有:春江水綠、河畔春色、江南春色。
與《河陽色》反義的詞語有:冬天河畔、河無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