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法則。 章炳麟 《文學總略》:“《<文選>序》率爾之言,不為恆則。”
“恒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ng zé”,其核心含義為“固定的法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礎詞義
指具有穩定性、不可隨意更改的規則或準則,常用于描述事物運行中需要遵循的根本規律。例如在文學評論中,可指代被廣泛認可的評價标準()。
引證出處
該詞在章炳麟《文學總略》中被使用:“《<文選>序》率爾之言,不為恒則”,此處強調《文選》序言中的隨意性論述不符合固定法則()。
補充說明
雖然“恒則”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讨論規則、制度或文學理論時,仍可借其強調規則的權威性與不可動搖性。與之相關的成語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日中則昃”等,均體現了對規則或因果關系的探讨()。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結合具體語境,該詞更適用于書面或學術場景。
“恒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物保持本來的狀态或者規定。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包含了筆畫和部首。
“恒則”的第一個字是“恒”,它的部首是心,表示與心相關的意義。它共有9個筆畫,由上到下、由左至右依次為“一、丨、一、丨、一、一、丨、一、丨”。第二個字是“則”,它的部首是刀,表示與刀有關的意思。它共有9個筆畫,由上到下、由左至右依次為“丨、一、丨、一、丨、丨、丨、一、丨”。
“恒則”是從《禮記·大學》中衍生出來的。《大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著作,其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主張。而“恒則”則是在這個主張的基礎上,強調了事物應保持恒定規律、穩定狀态的觀點。
“恒則”的繁體字是「恆則」。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恒則”為例,古時候的寫法中,“恒”的上部分常常寫成“日”,而不是現代的“亻”;“則”的下部分常常寫成“口”,而不是現代的“刀”。
1. 這個道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恒則不變的。
2. 隻有恒則不變的規定,才能确保公平公正。
恒心、恒星、恒量、恒溫
常态、規則、準則、标準
變革、更改、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