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熟的食物。《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吾寡君聞君在外,餕饔未就,敢緻糗于從者。” 何休 注:“餕,孰食;饔,孰肉。”《廣雅·釋器》:“孰食謂之餕饔。” 王念孫 疏證:“餕饔即飧饔。”
馂饔(jùn yōng)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馂”與“饔”二字組成,專指祭祀禮儀中剩餘的祭品,尤指熟食類祭品。以下從釋義、文化背景及文獻依據三方面分述:
馂(jùn)
《說文解字》釋為“食之馀也”,即剩餘的食物。在禮儀中特指祭祀後分食的祭品,體現“分享神賜”的宗教觀念。
文獻依據:
《禮記·祭統》:“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注:鄭玄解“馂”為“食馀馂”)
饔(yōng)
《周禮·天官》注:“熟食曰饔”,指已烹煮的飯食,常與“飧”(生食或晚餐)對舉。
文獻依據:
《孟子·滕文公上》:“饔飧而治”,趙岐注:“朝曰饔,夕曰飧。”
“馂饔”合稱,指祭祀後分發的熟食祭品,承載“受胙于神”的禮制功能。
核心特征:
文獻依據:
《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徹屍俎,馂于奧”,鄭玄注:“馂,饔馀也。”
《清史稿·禮志六》:“祭畢,頒馂饔于執事。”
分食馂饔是“神人共飨”的儀式環節,強化宗族凝聚力,《禮記·曲禮上》稱“馂馀不祭”,強調祭品神聖性。
通過分配次序(如先君後臣)體現倫理秩序,如《周禮·春官·司尊彜》載“掌馂事”官職。
該詞屬文言遺存,今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禮制考據,日常語言中已被“祭品剩餘”“分胙”等替代。
參考文獻原文來源:
“馂饔”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單字釋義
2. 組合含義 兩字連用未見明确古籍出處,可能有兩種推測:
3. 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可能是“饔飧”(一日三餐)或“馂餘”(祭品剩餘)的筆誤。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釋義。
隘絕愛親筆路朝奏夕召仇敵舛譌除赴楚塹村落黛嬌耷拉單赤當場出丑大位頓碌多才多藝梵王燈分米分衛趕碌關燧毂騎骨托海象畫手井灌金神括搭聯電靈桃馬場眉怃淖澤牌面潛輝谯國新書齊打夥兒青泥嶺輕使求馬于唐肆稔轉辱贲山西梆子沈冥水芸輸役邃雅踏跷跳高題叅體行銅街通性枉直同貫武器項背孝簾消退消消浃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