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蘅皐”。長有香草的沼澤。《文選·曹植<洛神賦>》:“爾迺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 劉良 注:“蘅臯,香草之澤也。” 宋 張孝祥 《滿江紅》詞:“秋滿蘅臯,煙蕪外、 吳 山歷歷。” 明 無名氏 《贈書記·甘逐攜書》:“碧雲冉冉蘅臯暮,綵筆空題斷腸句,試問閒愁知幾許。” 清 龔自珍 《莺啼序》詞:“悄凝盼十裡蘅臯,多少心期傷暮?”
“蘅臯”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基本含義
指生長香草的水邊高地或沼澤。“蘅”為香草名(如杜蘅),“臯”指水邊高地或沼澤。不同文獻中或強調“水邊高地”,或描述為“沼澤”,但核心均與香草、水域相關。
文學意象
常用于詩詞中營造清幽、芳潔的意境,如賀鑄《青玉案》中“飛雲冉冉蘅臯暮”,以蘅臯為背景烘托愁思。
“蘅臯”是融合自然景物與文人情感的古典意象,既可實指香草叢生的水畔,亦可虛化為詩境中的唯美場景。其出處多與魏晉至宋代的文學作品相關,常見于表達閑愁、孤寂等情感。
《蘅臯》(héng gāo)是一個包含四個漢字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部首“艹”和皿字底部首“皿”。根據它的筆畫順序,第一個字“蘅”有15畫,第二個字“臯”有9畫。
該詞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和詩歌。它常被用來描寫景物,特指草木茂盛、郁郁蔥蔥的地方。在《楚辭·離騷》一書中,屈原用“蘅臯”來形容美麗的自然景色。
在繁體字中,蘅臯的寫法仍然保留着古時候的漢字形态。例如,“蘅”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蓮”,“臯”字的繁體寫法是“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蘅和臯字都是屬于草書的範疇。其書寫形式更加簡潔且流暢。
以下是一個關于蘅臯的例句:
他在蘅臯之間行走,享受大自然的甯靜和美麗。
組詞:蘅蕪(指藍花菜)、蘅藻(指水中的藻類)、臯蘭(古代地名)等。
近義詞:繁茂、郁郁蔥蔥、青蔥等。
反義詞:荒蕪、凋零、貧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