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蘅臯的意思、蘅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蘅臯的解釋

亦作“蘅皐”。長有香草的沼澤。《文選·曹植<洛神賦>》:“爾迺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 劉良 注:“蘅臯,香草之澤也。” 宋 張孝祥 《滿江紅》詞:“秋滿蘅臯,煙蕪外、 吳 山歷歷。” 明 無名氏 《贈書記·甘逐攜書》:“碧雲冉冉蘅臯暮,綵筆空題斷腸句,試問閒愁知幾許。” 清 龔自珍 《莺啼序》詞:“悄凝盼十裡蘅臯,多少心期傷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蘅臯是漢語文學中具有特殊意象的複合詞,由"蘅"和"臯"兩個單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蘅"指杜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用作香草代稱,常見于《楚辭》等先秦文獻;"臯"意為水邊高地,語出《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辭源》将"蘅臯"合并解釋為"長滿香草的水岸",特指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之地。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曹植《洛神賦》"爾乃稅駕乎蘅臯",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淮南子》"蛟龍伏寝于淵,而卵剖于陵",佐證了水岸相連的地理特征。宋代《廣韻》記載"臯"字古音為"古勞切",與"高"同源,印證其指代高地的本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杜蘅"葉似葵而有香",說明植物特性與文學意象的關聯。

在現代語言研究中,《古代漢語詞典》強調"蘅臯"承載着三重文化内涵:地理空間的臨水特征、植物意象的芬芳特質、文人隱逸的精神寄托。這種組合使其成為古代詩詞中象征理想栖居地的典型意象,如晏幾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将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雖未直用"蘅臯"二字,卻延續了同類意象的審美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蘅臯”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生長香草的水邊高地或沼澤。“蘅”為香草名(如杜蘅),“臯”指水邊高地或沼澤。不同文獻中或強調“水邊高地”,或描述為“沼澤”,但核心均與香草、水域相關。

  2. 文學意象
    常用于詩詞中營造清幽、芳潔的意境,如賀鑄《青玉案》中“飛雲冉冉蘅臯暮”,以蘅臯為背景烘托愁思。

出處與引用

用法示例

“蘅臯”是融合自然景物與文人情感的古典意象,既可實指香草叢生的水畔,亦可虛化為詩境中的唯美場景。其出處多與魏晉至宋代的文學作品相關,常見于表達閑愁、孤寂等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

闆僵逼婚兵工草衣木食叱呵吃蹶沖幄出殼澹沲遏岨方天畫戟風輪風平波息趕超鋼筋混凝土結構海龜赫然話巴戲蕙摟獲铎簡翟腳背徼亭節變歲移積懷精列禁楄開正攔障老聩冷澹力疾蠡母闾墓罵海罵孟博登車猛醒秘谶秣刍摹刻平浮瓶罍清覈染塵熱燥燥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擅興時表説徹素揮貪巧韬迹隱智條師通天服托財往則痫痓崄遠仙秩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