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合符的意思、合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合符的解释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管子·宙合》:“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 晋鄙 不授公子兵而復请之,事必危矣。”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 琚 、 安世 不相谋也,检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汉 刘向 《说苑·贵德》:“陛下初即至尊,与天合符。”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序》:“入神之制,与造化合符;成物之能,与坤元等契。” 前蜀 杜光庭 《天锡观告封章李二真人醮词》:“名姓生辰,子孙年数,重重显述,一一合符。”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后世只知 神尧夫 能预知 靖 康 之祸与 怀愍 一辙,而不知两 宋 之事事合符两 晋 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於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合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本义:古代符节制度的验证行为

指将分开制作的符节(如虎符、竹使符等信物)的两部分拼合验证,以确认身份、命令或通关文牒的真实性。

来源依据:

《说文解字》释“符”为“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明符是分执两半、合验为信的凭证(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历史用例:

《史记·孝文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需合符方能调兵(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二、引申义:事物相互吻合或一致

泛指两种及以上事物在内容、标准或逻辑上完全相符,强调高度一致性。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合符”为“相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应用场景: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合符”包含“符信相合”及“相符”双重含义(1990年出版,第3卷)。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符节相合;引申为符合”(1998年版)。


结论

“合符”由古代军事行政的信物验证机制(本义),演变为广义的“相符、一致”(引申义),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核心始终围绕“验证一致性”这一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合符”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与古代信物制度及事物契合性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符信相合
    古代以竹、木、金石等材料制成符信,上书文字后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使用时需将两部分合并验证,称为“合符”。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提到“公子即合符”,即指验证兵符真伪。

  2. 事物相符合
    引申为两种事物或观点高度一致,如《管子·宙合》中“若合符然”,形容时机与德行相遇的契合。

  3. 指符信本身
    合符亦可代指符信这一实物,如清代昭槤《啸亭杂录》记载护军怀揣合符以保凭证。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管子》等典籍,或查阅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傲兀百尺堰半无産阶级保城北翟毕具不合不手不屑毁誉长诗超类絶伦穿窆船篷吹剑首道死颿颿飞瀑凤阁舍人丰棱凤章赓续搁误瓜华顾爱悍犷邗江黄耇懽笑挥弄蒋蒋蛟鰐经纬天下金翟汲冢书卷饼空名堂牒狂谬揽揆林黛玉历翁鹿帻弭佩磨揣棋格请发青帘清头弱絮三讯缮治试射使愚使过儵眒祀姑廷辨汀洲頽然下哺下马饭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