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嘘气使砚中凝结的墨汁融解。 宋 周必大 《题东坡上薛向枢密书》:“是日其生朝也。身为二千石,士民当盈庭为寿,不则与家人饮食燕乐,乃斋心呵冻,极陈国计,其贤于人远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简择数条,附此録之末,以不没其篝灯呵冻之劳。”参见“ 呵笔 ”、“ 呵砚 ”。
“呵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主要指用呵气的方式温暖冻僵的手或融化结冰的笔砚。例如在寒冷天气中,文人书写时需呵气使墨汁解冻,如宋代周必大《题东坡上薛向枢密书》中提到的“斋心呵冻”。明代孙承宗的诗句“呵冻提篙手未苏”也描绘了类似场景。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冬季寒冷环境下的动作,尤其是需要坚持书写、劳作时的状态。例如:“篝灯呵冻之劳”形容寒夜写作的艰辛。
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形容词,表示“寒冷到让人发抖”,但这一用法在权威文献中较少见,更常见的仍是动词性用法。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词汇包括“呵笔”“呵砚”,均指向通过呵气解决书写障碍的行为。
总结来看,“呵冻”的核心意义是通过呵气应对寒冷带来的不便,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刻画艰苦环境下的坚持。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代及明代文献中的用例。
《呵冻》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嘲笑、讥讽冻得发抖,以及讽刺冬天寒冷的天气。
《呵冻》的部首是口,总共有6个笔画。
《呵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个词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民间语言中用来形容冬天天气的寒冷。
繁体字中,呵冻的写法是「呵凍」。
在古代汉字中,「呵冻」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站在寒风中呵冻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愤怒。
2. 她冷笑着呵冻那些没有及时穿上厚衣的人。
1. 呵叱(嘲笑、讥讽)
2. 咬牙切齿(指对某人极其痛恨或不满)
3. 发抖(由于寒冷、害怕等而身体颤动)
4. 寒冷(气温很低)
1. 讽刺
2. 嘲笑
3. 嘲讽
1. 暖意
2. 舒适
3. 温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