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京曲剧的意思、北京曲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京曲剧的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以单弦的曲牌为主,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从小戏形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等。剧目有《妇女代表张桂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京曲剧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北京方言为语言基础,融合单弦、京韵大鼓等北方曲艺音乐,形成独具京韵特色的戏曲形式。该剧种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魏喜奎等艺术家在“曲艺剧”基础上革新创演,1952年正式定名。

从艺术构成来看,北京曲剧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1. 音乐体系:以单弦牌子曲为主腔,吸收大鼓、琴书等曲调,形成板腔体与曲牌体结合的唱腔系统。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显示其常用曲牌达120余种。
  2. 表演特色:突破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采用接近生活真实的自然化演出方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出这是其被称为“京味儿戏剧活化石”的重要原因。
  3. 剧目题材:多取材老舍文学作品,如经典剧目《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中国戏剧家协会统计显示老舍作品改编率达其保留剧目的60%。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显示,北京曲剧现存传统剧目87部,新编剧目42部。2020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北京曲剧作为唯一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剧种入选,凸显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北京曲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起源与发展 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艺唱腔发展而成。最初以"曲艺剧"形式出现,1952年正式定名为"北京曲剧"。

  2. 艺术特色

  1. 代表剧目 经典作品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历史题材剧目,以及《啼笑因缘》等改编自文学名著的作品。

该剧种因语言通俗、唱腔优美,被誉为"京腔京韵自多情"的北京文化名片。需注意其与河南曲剧、安徽曲子戏等同名剧种的区别,北京曲剧特指以单弦音乐为根基的北京地方剧种。

别人正在浏览...

比肩人碧沙谗逆辰参床杌传教出神入定德元顶换飞鹊镜丰信高自标置革棺归真反朴酣睡虹栋后溲黄花节嘉表较能静遏峻阀扣齿溃澜困醉狸变李何王李林落旅费闾衖髦隽面颜弭合难更仆数粘聚宁盈排调碰柜酒剽系翘足引领奇光异彩清身七禽绮绅去本就末日许时间舍采社火胜筭衰荣朔边泰厉天人师添枝加叶铜駝芄兰无稽之谈小解谢监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