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棺。指死亡。《商君書·刑賞》:“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三國志·魏志·鄧艾傳》:“以平 蜀 之功,紹封其孫,使闔棺定諡,死無餘恨。”《南史·袁湛傳》:“吾釋褐從仕,不期富貴,但官序不失等倫,衣食粗知榮辱,以此闔棺,無慚鄉裡。” 宋 陸遊 《自嘲》詩:“獨立未除還笏氣,餘生猶待闔棺論。”
“阖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學應用三個維度解析:
字面意為“蓋棺”,即合上棺材,象征生命的終結。例如《商君書·刑賞》提到“民之欲富貴也,共阖棺而後止”,指人對富貴的追求到死才會停止。
曆史文獻
詩詞引用
陸遊《病起書懷》中“事定猶須待阖棺”為經典用例,此處比喻對事物的最終結論需等待結果完全顯現,強調蓋棺才能定論。
此詞體現了漢語通過具象動作(蓋棺)表達抽象概念(終結、定論)的語言特色。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商君書》《三國志》等原典。
阖棺,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合上靈柩的棺材。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阖棺包含兩個部首,其中“阝”是阜的變體,代表防禦;“木”代表木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阖棺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阖棺而辟異從(pǐ yì cóng),歸命委先王。”在古代,人們認為死者靈魂會逃離身體,所以要用棺材将靈魂束縛住。因此,阖棺成為了合上靈柩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阖棺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寫法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展。關于阖棺的古代寫法,參考《康熙字典》的記載,其形狀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當親人逝去時,我們會為其合上阖棺。
2. 他在臨終前囑托家人要好好合上他的阖棺。
阖墓、阖家團圓、阖眼無聲
合棺、合葬
開棺、掀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