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上小障泥。 清 蒲松龄 《日用俗字·走兽》:“踶胸搭頦加银錽,横鉈鞍韂用皮镶。”乐亭大鼓《双锁山》:“八宝花的鞍韂上绣万年花的松。”
“鞍韂”是传统马具中的组合部件,具体含义如下:
鞍韂共同作用,既提供骑乘的稳定性,又保护马匹与骑者。例如《西游记》第十一回提到“鞍韂齐备”,即强调鞍具完整。
汉典()明确标注“鞍韂”为马鞍及其附属部件的统称,与“鞍鞯”含义相近,但“韂”更侧重挡泥功能。
《鞍韂》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古代用于牵引马匹的装备。
《鞍韂》的部首是马(马匹部首)和韦(革部首),总共有19个笔画。
《鞍韂》最早见于《周礼·秋官·胝秉》:“鞍韂舄革。”鞍即马鞍,韂即马具。它们是古代人们用来驾驭马匹的重要装备。
繁体字为「鞍韁」,韁是指用以勒住马匹的缰绳。
在古代,「鞍韂」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如在西周时期的铭文中,鞍和韂的形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都是用马和革部首来表示。
他在马背上放好了鞍韂,准备出发。
鞍韂没有固定的常用组词形式。
马勒、缰绳、马具
自由驰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