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和热。《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专心保护,抱持养育,不离怀中,洗濯之时,岂辞寒热。” 元 赵善庆 《山坡羊·燕子》曲:“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以自己的冷暖,去体量人民的寒热。”
(2).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济北王 侍者 韩女 病要背痛,寒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元戎张筵,託以寒热,召之不至,乃与营妓曲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剔灯入帐, 芸 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 冰心 《南归》:“我正发着寒热, 楫 归来了。”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好象昨夜发了高度寒热,四肢软绵绵的,神志也很恍惚。”
(3).犹言是非;惹是非。《宋书·二凶传·元凶劭》:“计 临贺 故当不应翻覆言语,自生寒热也。”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人户晏然不知,而胥吏无以寒热,此所谓易行也。”
(4).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和热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牛黄清心丸》:“且以牛黄清心丸言之,凡用药二十九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参见“ 寒温 ”。
以下是“寒热”一词的详细解释,综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
寒热是中医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人体对外界环境或内部阴阳失衡的反应。它既指冷和热的物理感受(如怕冷、发热),也代表中医辨证中的两类基本证候(寒证与热证)。
阴阳失衡的表现
诊断与治疗原则
类型 | 典型表现 | 临床意义 |
---|---|---|
发热恶寒 | 同时出现怕冷和发热 | 常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
寒热往来 | 冷热交替发作 | 多属少阳病或疟疾 |
但寒不热 | 持续怕冷无发热 | 提示阳虚或寒邪直中脏腑 |
但热不寒 | 持续发热无怕冷 | 可见于实热证或阴虚内热 |
扩展阅读:中医问诊时,需关注寒热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汗出、疼痛等),以准确辨别病因。
《寒热》是一个相对的词语,表示寒冷与炎热两种不同的温度状态。寒表示冷冻、冰冷的状态,热表示高温、火热的状态。
《寒热》的拆分部首为氵和火,共有11个笔画。
寒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最初,寒热被视为物体的自然属性,表示温度的不同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寒热引申为人体感受温度的状态。
《寒热》的繁体写法为「寒熱」。
在古代,对于《寒热》这个词的写法存在一定的变化。例如,寒可以写作「涵」,热可以写作「焫」,但现代通用的写法还是「寒热」。
1. 刚从冷库出来,我感到全身都冰凉,寒热交替。
2. 外面的太阳太猛烈了,让人感到炎热无比。
- 寒冷:极端的寒冷天气。
- 炎热:烈日下的高温天气。
- 冷热:与寒热含义相同,表示温度的不同状态。
- 冰火:形容天气或环境异常寒冷和炎热。
- 温暖:表示适宜的温度状态。
- 凉爽:高于冷但低于热,宜人的温度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