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乐语的意思、乐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乐语的解释

(1).谓乐歌的理论。《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郑玄 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章炳麟 《辨诗》:“古者,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盖有韵之文多矣。”

(2).文体名。 宋 宫廷演剧,命词臣作乐语,使伶人歌唱。先为对偶韵文,后附以诗,也有不附诗的。后遂成为文体,各作家常有所作。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优词乐语,前辈以为文章餘事,然鲜能得体。”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一:“ 纯仁 属撰乐语, 浩 辞。 纯仁 曰:‘翰林学士亦为之。’ 浩 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五言乐语,歌咏五德之言也。乐语,所歌之文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乐语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乐曲的文辞载体

指配乐演唱的歌词或诗文,强调其与音乐的共生关系。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谓乐曲的歌词”,《辞源》注解为“歌词;乐歌的唱词”。例如《诗经》中的“风雅颂”原为可歌的乐语,后脱离音乐成为独立文本。

二、历史专称:礼乐制度术语

  1. 周代礼乐范畴

    《周礼·春官》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此处的“乐语”指礼乐仪式中配合音乐的吟诵技法与雅言规范,属贵族教育体系(《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代教坊体例

    北宋教坊表演有固定程式,《宋史·乐志》记载宴乐包含“乐语”环节,指艺人呈献的颂德文体,如《东坡乐府》载苏轼所作《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即典型宫廷乐语。

三、现代延伸:艺术语言特征

在文艺理论中引申为具有音乐性的文学表达,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乐府诗以乐语写哀情”,强调语言节奏与情感韵律的契合。当代研究亦将戏曲唱词、歌诗纳入乐语研究范畴(《中国音乐文学史》朱谦之著)。

乐语既是依附于音乐的文本形态,也是承载礼乐文化的特殊话语体系,其内涵随历史语境从具体表演形式扩展为美学风格概念。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https://www.cp.com.cn/book/7f142536-5.html
  2.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https://www.zhbc.com.cn/book_detail/1029
  3. 《宋史·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https://www.zhbc.com.cn/book_detail/315
  4. 《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https://www.spph.com.cn/book/detail?bookId=10087247

网络扩展解释

“乐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古代乐教理论(传统释义)

  1. 概念起源
    源自《周礼·春官·大司乐》,指西周时期教授国子的乐歌理论与方法,包含“兴、道、讽、诵、言、语”六种教学技巧。其中:

    • 兴:通过比喻引发情感;
    • 道(导):借古喻今;
    • 讽:背诵诗文;
    • 诵:有节奏地朗读;
    • 言:提出问题;
    • 语:回答讨论。
  2. 文体发展
    宋代宫廷演剧时,词臣需撰写“乐语”作为表演脚本,通常为对偶韵文,结尾附诗,后演变为独立文体。例如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均创作过此类作品。


二、现代网络工具(引申释义)

指一款集成网络营销与在线客服功能的软件,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功能包括:


三、其他释义

少数文献中,“乐语”被引申为“善于言谈”(如成语用法),但此义项较罕见且未被权威典籍广泛收录。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现代工具详情,可参考《周礼注疏》、宋代文集或软件官网。

别人正在浏览...

包乘制饱雨巴童不胜其苦不死牛昌懋晨暾吃耳光持节当意丹良单衾弹丸黑志大长公主得令點觸典志豆花水二月发昫峯巅烽侦宫廊规瑱咕囔海军陆战队何处华贯惠言祭吊急急风紧媚金粟莲台絶致絶踪埳轲看门狗老无知良兵凉燠离从六出冰花柳台论著洛阳社扭捽女道稽首再拜染人日加镕琢三千徒恃功施然摊晒特大号瓦缝蔚贴咸安宫见素抱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