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端的意思、兵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端的解釋

導緻戰争的事端。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實由自邀功賞,造作兵端。”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八》引 宋 謝枋得 《江東運司策問》:“兵端不可妄開,國事不可再誤。”《明史·外國傳一·朝鮮》:“三十年十一月, 昖 言 倭 使頻來要挾和款,兵端漸露,乞選将率兵,督同本國訓練修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端,漢語複合詞,指引發戰争的争端或事端,多用于曆史文獻與軍事語境。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兵”本義為武器,《說文解字》釋為“械也”,後引申為戰争或軍事行動;“端”原指事物開端,《廣雅》注“始也”。二字組合成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宋史·李綱傳》載“欲啟兵端,宜亟備邊”,特指觸發軍事沖突的導火索。

  2.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2卷明确定義:“兵端,戰争的發端;軍事沖突的起因”,并引《明史·外國傳》例證:“恐啟兵端,不許”。此釋義凸顯該詞在描述戰争因果關系中的精準性。

  3. 曆史語境應用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九分析春秋戰事時強調“兵端不可輕啟”,此處“兵端”被賦予戰略決策層面的警示意義。現代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軍事百科》将“兵端”列為影響地緣政治的關鍵變量。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曆史研究、軍事戰略分析及外交文書,如外交部涉台文件中“任何制造‘兩個中國’的言行都是危害和平的兵端”的表述,延續了其警示戰争風險的語言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兵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導緻戰争的事端或軍事沖突的開端,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軍事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曆史用法與例句

  1. 古籍用例:
    • 《五代史平話·晉史》中提到劉知遠勸谏晉主“不可輕啟兵端”,強調謹慎避免戰争。
    •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中,呂布因“棄親而啟兵端”的決策引發沖突,凸顯“兵端”的負面後果。
  2. 近現代用法:
    • 唐代韓愈在《黃家賊事宜狀》中批評官員“造作兵端”,指其主動挑起戰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語境與延伸


參考來源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查看《漢語大詞典》《三國演義》等文獻,或參考網絡辭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來源:、2、3、5)。

别人正在浏覽...

澳門風雲八位常起居長吟谄狎齒牙馀論忡惕傳令答納珠黨俠電流星散甸役敵掙鬥儲蜚變封土分理赙馬輔熙耿直惶畏繪卷活口火頭僭禮撿校介邱棘猴機子看着克構瘌痢老三老四靈籥鹿甒寐語民道木本水源淖糜念舊盤龍之癖盤鄉砰宕僻邪迫近拤把切切察察蹊路青鳬韌幹勝踐樞揆説嘴説舌土釜萬壑千岩晚夜文林郎五脊六獸下濑船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