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端的意思、兵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端的解释

导致战争的事端。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兵端不可妄开,国事不可再误。”《明史·外国传一·朝鲜》:“三十年十一月, 昖 言 倭 使频来要挟和款,兵端渐露,乞选将率兵,督同本国训练修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端,汉语复合词,指引发战争的争端或事端,多用于历史文献与军事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义溯源

    “兵”本义为武器,《说文解字》释为“械也”,后引申为战争或军事行动;“端”原指事物开端,《广雅》注“始也”。二字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宋史·李纲传》载“欲启兵端,宜亟备边”,特指触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2. 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2卷明确定义:“兵端,战争的发端;军事冲突的起因”,并引《明史·外国传》例证:“恐启兵端,不许”。此释义凸显该词在描述战争因果关系中的精准性。

  3. 历史语境应用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分析春秋战事时强调“兵端不可轻启”,此处“兵端”被赋予战略决策层面的警示意义。现代研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将“兵端”列为影响地缘政治的关键变量。

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历史研究、军事战略分析及外交文书,如外交部涉台文件中“任何制造‘两个中国’的言行都是危害和平的兵端”的表述,延续了其警示战争风险的语言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兵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导致战争的事端或军事冲突的开端,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军事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历史用法与例句

  1. 古籍用例:
    • 《五代史平话·晋史》中提到刘知远劝谏晋主“不可轻启兵端”,强调谨慎避免战争。
    •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中,吕布因“弃亲而启兵端”的决策引发冲突,凸显“兵端”的负面后果。
  2. 近现代用法:
    • 唐代韩愈在《黄家贼事宜状》中批评官员“造作兵端”,指其主动挑起战事。

近义词与反义词


语境与延伸


参考来源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查看《汉语大词典》《三国演义》等文献,或参考网络辞典如汉典、沪江词典(来源:、2、3、5)。

别人正在浏览...

八眉冰敬秉言伯牧不花猜狠菜脚逞材大府大雨倾盆定志诋直法方方堙繁瘠归根结柢鬼泣神嚎国有资产槐简惶愕俭凋兼顾鸡鸣戒旦寖寻疾俗酒家胡诳取连衔撩水理亏灵飞柳江黎元洪末甲饢糟凝瞩弄法弄姿骿胝扁舟兴尽綦母青油灯蒛盆日渐月染輮蹈社会关系十进对数输捐四职同功退征凸凸外秧儿往句唯复侮薄吴刀祫尝显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