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羸憊貌。《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纍然而靜。”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既葬,其子監察禦史 璩 ,纍然服喪來有請,乃作銘文。” 明 方孝孺 《贈四明邵真齋序》:“今年春,餘患痎瘧,踰百日不止,肌體瘠憊,形容纍然。”
2.失意不得志貌。《孔子家語·困誓》:“纍然如喪家之狗。” 宋 葉適 《祭韓子師尚書文》:“每纍然以折節,俄聳焉而擢幹。” 元 揭傒斯 《二貞》詩:“婉婉桃李花,春鳥何翩翩;萬物各知時,姑婦獨纍然。”
3.不以罪死;無辜。《後漢書·公孫瓒傳》:“ 紹 為 勃海 ,當攻 董卓 ,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纍然同斃。”
4.衆多貌;重疊貌。 宋 蘇轼 《寄淨慈本長老》詩:“來往 三吳 一夢間,故人半作冢纍然。”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一書既成,十有九序,或前後兩序并備;甚則前序纍然,若重規而疊矩也。”
5.排列有序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湘水》:“盤石或大或小,臨水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纍然行列。”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喜峰口》:“ 灤陽 驛東北四十裡,雙塚纍然。”
“纍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憂悲之色纍然而靜。”
明·方孝孺:“肌體瘠憊,形容纍然。”
《孔子家語·困誓》:“纍然如喪家之狗。”
宋·葉適:“每纍然以折節,俄聳焉而擢幹。”
《後漢書·公孫瓒傳》:“至使太傅一門,纍然同斃。”
宋·蘇轼相關文獻中提及(具體例句未詳)
元·揭傒斯:“萬物各知時,姑婦獨纍然。”
總結
“纍然”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常見為“疲憊”“失意”“無辜”等義,部分文獻中亦可引申為“衆多”或“有序”。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大戴禮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在漢語中,存在着許多富有内涵的詞彙。其中一個有趣且充滿魅力的詞彙是《纍然》。下面将為您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纍然》(lěi rán)是個形容詞,表示沉重、厚重、繁多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山巒、雲霧、文獻等引起人們敬重并産生震撼之感。
《纍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纟”(纟為紅絲發絲的象形,多與紡絲相關),它由10個筆畫組成。
《纍然》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流傳至今。它是由“纍”和“然”兩個字合并而成。在古代,人們把文獻、衣物等紡織品層層重疊編織,用以象征重要的事物。後來,這種象征意義逐漸延伸到了其他領域,形成了形容山巒、雲霧等厚重事物的詞語《纍然》。
《纍然》的繁體字是「纍然」,與簡體字形式一緻,隻是書寫風格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纍然》一詞的古代寫法是「纄然」,在古代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寫法。隨着時間的流逝,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最終變成了現代的形式。
1. 經過長時間磨練和研究,他的理論研究成果顯得《纍然》有力。
2. 隆起的山巒如《纍然》聳立,在夕陽的襯托下更顯壯麗。
組詞:纍山、纍峰、纍雲等。
近義詞:沉重、厚重、繁重。
反義詞:輕巧、薄弱、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