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邋遢。不整潔;不利落。 明 朱權 《沖漠子》第四折:“這一個雖剌闒非常的善走,他則是假軀勞幻世愚眸。”
“剌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剌阘”(讀音:làtà)意為“不整潔、不利落”,與“邋遢”同義,通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雜亂、不修邊幅的狀态。
語境擴展
該詞在明代戲曲作品《沖漠子》第四折中出現過,如:“這一個雖剌闒非常的善走,他則是假軀勞幻世愚眸。”此處通過“剌阘”形容角色外表或行為的不修邊幅,帶有貶義色彩。
使用特點
剌阘(là zh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剌(là)是一個單音節詞,拆分的部首是刀(刂),它有7個筆畫。剌的意思是用刀刺、戳、紮。
阘(zhá)是一個單音節詞,拆分的部首是門(門),它有10個筆畫。阘的意思是旗杆、旗杆上的橫木。
所以,剌阘指的是用刀刺紮旗杆或旗杆上的橫木。
剌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軍事戰争時期。在軍事行動中,士兵或将領使用刀具刺紮敵方的旗幟,旨在挑戰敵方的權威和士氣。
在繁體字中,剌阘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剌阘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清朝時期,剌阘可以寫作剌旗、揧斲等形式。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但這些寫法都表示同樣的意思。
例句:
士兵們揮舞着剌阘,沖向敵方陣營。
組詞:
剌刀、剌殺、剌屍
近義詞:
刺紮、刺戳、戳刺
反義詞:
撫摸、觸摸、敬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