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弭甯的意思、弭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弭甯的解釋

平息。 唐 錢珝 《代史館王相公讓相位第一表》:“所務者生靈富壽,每痛彫殘;所制者兵革弭寧,尚聞侵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弭甯”為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訓诂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說文解字》釋“弭”為“弓無緣,可以解辔紛者”,段玉裁注引申為“止息”之意,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即用此義。而“甯”在《爾雅·釋诂》中被釋作“安也”,《尚書·大禹谟》有“萬邦鹹甯”之例,指安定狀态。

二字合璧構成“弭甯”,特指通過消弭戰亂、平息争端來達緻安甯之境。明代王世貞《弭甯賦》雲:“弭兵革之患,甯黎元之心”,此語境中既含止戈為武的實踐,又具安民定邦的理想。清代《禦批曆代通鑒輯覽》評漢文帝治世:“外弭匈奴之釁,内甯百姓之業”,更凸顯該詞在政治治理層面的雙重意涵。

該詞屬典藏級詞彙,現代《漢語大詞典》标注為曆史詞,多存于奏章、策論類古文。其語義場關聯“綏靖”“戡亂”等軍政術語,但更強調以和平手段實現長治久安,如宋代李綱《議國是》疏所言:“非弭甯之術,不足以為長久計”。

網絡擴展解釋

“弭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平息沖突或戰亂,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弭甯(mǐ níng)意為“平息”,尤其指通過主動措施使戰争、沖突或動蕩局勢得到緩解或停止。例如唐代錢珝的文獻中提到“兵革弭甯”(戰争平息), 強調了其與軍事、社會安定的關聯。

  2. 構成與引申義

    • 弭:本義為“停止、消除”,如“弭戰”(停戰)、“弭患”(消除禍患);
    • 甯:指“安定、平靜”,如“安甯”“息事甯人”。
      組合後,“弭甯”不僅指表面的停止,更強調通過行動達成深層安定,常用于政治、外交或社會層面。
  3.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如《代史館王相公讓相位第一表》中形容國家治理的目标,即通過政策使戰亂平息、民生恢複。現代也可比喻個人或群體化解矛盾,如“弭甯争端”。

  4. 相關詞彙
    近義詞:平息、消弭、止息;
    反義詞:激化、挑起、煽動。

“弭甯”側重以積極手段終止紛争并恢複秩序,常見于描述宏觀局勢的穩定,兼具動作與結果的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案牍之勞白漭漭駁駁劣劣鈔寫成弘馳田齒音吊影慸葪扼塞斧屋孚育苟安黑古隆咚鴻厘揮汗如雨餬名漸涵艱難困苦驕桀家族積誠景響紀弦鲙楯魁磊羸劣傫如喪狗靈址陋曲忙合莽莽漠漠妙說撚船念相牛膝颦呻牆籬撁索奇秀散質山農山縣射擊沈悲世儒時屯霜蹏殊形詭狀束裝就道肆虣太孫倓錢團體吐鐵王濟癖文籍先生笑比河清小學生西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