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攬某項事務的頭目。《金6*瓶6*梅詞話》第三八回:“攬頭 李智 、 黃四 ,派了年例,三萬香蠟等料錢糧下來。”《儒林外史》第四回:“託他仍舊到集上庵裡請平日相與的和尚做攬頭,請大寺八衆僧人來念經。”《清史稿·食貨志一》:“ 吉林 放有攬頭包領,雖荒疃緜袤,輒刻期集事。”
(2).接受。《二刻拍案驚奇》卷七:“青年少寡,那裡熬得?待要嫁人,那邊廂人聞得他妖淫之名,沒人敢攬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攬頭漢語 快速查詢。
攬頭(lǎn tó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流行于明清時期,指承攬事務的牽頭人或中間商,尤指在商業活動中包攬官府差役、工程承包或大宗貨物買賣的中介角色。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特征:
包攬事務的負責人
“攬”意為包攬、承攬,“頭”指領頭者。合指以中間人身份承接并組織完成某項任務的主體,常見于賦稅征收、工程營造、貨物采購等領域。例如:
“明清時期,‘攬頭’常代官府征收糧稅,從中抽取傭金。”(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商業中介角色
特指在商品流通中銜接供需雙方的代理人,如為宮廷采辦物資的“皇商攬頭”,或民間大宗貿易的經紀人。
“清代内務府采辦皮貨、木材時,多委托‘攬頭’代辦,形成層級代理體系。”(來源:《近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行為特征
身份特征
“山西‘介休攬頭’壟斷北方皮貨貿易,形成跨區域商業網絡。”(來源:《明清商幫史料叢編》,中華書局)
“攬頭”與現代“承包商”“經紀人”概念部分重合,但更強調非制度化運作及傳統人情擔保模式,反映了前市場經濟時期的社會分工形态。
參考資料
“攬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ǎn tóu,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包攬某項事務的頭目
指負責牽頭或總攬某一事務的負責人,常見于古代或近代文獻中。例如:
接受、承攬
表示承擔或接手某項任務,多用于口語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原著相關章節。
晻曀便線波折才墨之薮朝市綽子茨門祠尾賜祝打鈎倒兵蹬彈蹬脫典志梵王宮非我莫屬匪止副妾鈎拒刮拉狢子花丑皇孫糊塗江陰見事擊轊絕對溫度科幻寬簡寬贳漏闆謀長蹑蹺女堞跑冰鋪底釺栅啓航茙菽如律騷詞舌端月旦盛編世蔭壽險私通太歲韬光隱迹逃潛提封亭育銅黛通尊聞孫屋稅無所不曉武猷小日月莊稼遐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