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悟的意思、頓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悟的解釋

(1) [insight]∶猛然醒悟

(2) [satori]∶通過體現佛教禅宗精神目的的直覺領會而獲得的突然的領悟和一種意識狀态

詳細解釋

(1).佛教語。謂不假時間和階次,直接悟入真理。 晉 宋 間已有 道生 立頓悟義,後為“直指人心,頓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說。與“漸悟”、“漸修”相對。《宋書·夷蠻傳·天竺迦黎國》:“ 宋 世名僧有 道生 ……幼而聰悟,年十五,便能講經。及長有異解,立頓悟義,時人推服之。”《壇經·般若品》:“我於 忍和尚 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後代,令學道者頓悟菩提,令自本性頓悟。” 唐 元稹 《夢遊春》詩:“結念心所期,返如禪頓悟。” 明 陳士元 《<象教皮編>序》:“儒家立訓平易,而持行難於有終;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頓悟得於頃刻。”參見“ 頓漸 ”、“ 漸悟 ”。

(2).謂頓然領悟。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二:“﹝ 黃山谷 ﹞ 紹聖 中,謫居 涪陵 ,始見《懷素自叙》於 石揚休 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寝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初學蹊徑·悟入》:“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間耳。如 張長史 見 公孫大娘 舞劍,頓悟筆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頓悟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瞬間領悟真理或突然明白某個道理,強調認知的突發性與徹底性。該詞具有哲學與心理學的雙重内涵,以下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頓悟(dùn wù)

動詞。佛教指頓然破除妄念,覺悟真理;現泛指忽然領悟。

例:苦思良久後,他頓悟了問題的關鍵。

此釋義包含兩層:

  1. 宗教本源:佛教禅宗所指的瞬間證悟佛性,與“漸悟”相對;
  2. 現代引申:日常語境中指對複雜問題的豁然開朗。

二、佛教哲學淵源

“頓悟”概念源于禅宗南宗惠能的教義。《六祖壇經》提出:

“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強調修行者可跳過漸進積累,經由機緣觸發直接徹悟本性。如惠能聞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成為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三、現代心理學延伸

20世紀格式塔學派(Gestalt)将“頓悟”引入認知心理學,描述為:

問題解決過程中,個體突然重構認知框架,實現從困惑到清晰的理解躍遷

例如科勒(Köhler)的黑猩猩實驗,動物突然利用工具獲取香蕉的行為,印證了頓悟式學習機制。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惠能.《六祖壇經·行由品》. 唐代禅宗典籍.
  3. Köhler, W. The Mentality of Apes. 1925. 格式塔心理學經典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頓悟”是一個融合宗教哲學與心理學的概念,其核心含義是突然的、直接的領悟,強調在瞬間突破思維局限,達到對本質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多維度解析:


一、佛教哲學中的頓悟

  1. 定義與起源
    頓悟在佛教中與“漸悟”相對,指無需長期修習,通過瞬間把握真理而開悟。東晉竺道生首次系統提出該理論,後由禅宗六祖慧能發揚光大,主張“自見本性,一念成佛”。

  2. 核心内涵

    • 突變性:如“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強調思維的飛躍。
    • 無差别性:凡夫與佛的差異僅在于“迷”與“悟”,而佛性本自具足。
    • 無念境界:頓悟後不執着于外相,達到“心不染着”的狀态。

二、心理學視角的頓悟

  1. 格式塔學派解釋
    心理學家苛勒通過實驗(如黑猩猩接竹竿取香蕉)提出,頓悟是突然理解問題情境中的關系,具有突發性、獨特性。類似“靈感閃現”,如解題時豁然開朗。

  2. 認知過程特征

    • 量變到質變:積累經驗後,某一刻突破認知瓶頸。
    • 多維感知:需對問題整體有清晰認知,而非局部分析。

三、頓悟與漸悟的對比

維度 頓悟 漸悟
時間性 瞬間完成 長期積累
路徑 直接洞察本質 逐步理解深化
典型場景 禅宗修行、靈感迸發 日常學習、持續反思
代表人物 慧能(禅宗) 神秀(禅宗)

(參考)


四、頓悟的現代意義


五、悟後的狀态

佛教認為頓悟者會進入“無我”境界,洞察“緣起性空”的真理,煩惱自然消解;心理學則描述為認知維度提升,看待問題更通透。

若需進一步了解禅宗經典或心理學實驗細節,可查閱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邦國殄瘁保不住報錄背廳奔襲庳小撥氣怅惜谄詐車檔處議大律搗虛撇抗洞燃惡變番文翻作發硎飛來剪傅說霖剛鹵革脈橫賦暴斂盍朋簪皇宗畫阙繪飾椒煙夾缬嘉種接戰看觑覽照連底清裲裆六齊流傭馬靴米糒鬧嚷嚷粘液鳥迹蟲絲遷加前衛千載一遇酋帥柔術三男子懾服聖矩噬菌體世兄始終讨順風跳追提要鈎玄統府同體通子曉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