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較遲降服。《公羊傳·僖公四年》:“ 楚 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史記·張儀列傳》:“天下有後服者先亡。” 宋 歐陽修 《太子太師緻仕贈司空兼侍中文惠陳公神道碑銘》:“公以謂 晉 自前世為險國,常先叛而後服者,恃此也。”
(2).指後降服的人。《後漢書·皇甫嵩傳》:“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 南朝 梁 沉約 《應诏樂遊苑餞回僧珍詩》:“命師誅後服,授律緩前禽。”
“後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fú,根據不同語境有兩種解釋:
指事後服從或承認錯誤,強調經過争辯、抗拒後最終接受處罰或改正。這一含義源于成語用法,例如:
多出現于曆史典籍,指較遲降服的人或群體,常見于政治、軍事語境。例如:
以上信息綜合自詞典釋義與古籍用例,完整文獻可參考《公羊傳》《史記》等原始資料。
《後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衣”和“後”。其中,“衣”是上衣、服飾的意思;“後”則表示後面、以及之後的意思。
根據筆畫的數量,拆分為5個筆畫,其中“衣”部有3個筆畫,“後”部有2個筆畫。
《後服》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指代後面所穿的服裝。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正式場合穿着特殊的服飾,這些服飾被稱為“後服”。
在繁體字中,後服的寫法為「後服」。
在古代漢字中,後服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後”字的寫法是以“後”形式出現,“服”字的寫法則相同。相比現代漢字,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繁複,字形也有所差異。
1. 他選擇了一套華麗的後服,展示了他的高貴身份。
2. 在這個傳統節日裡,人們可以穿上華麗的後服,慶祝節日的到來。
後服可以組詞成為:後服裝、後服飾、後服裝備等。
近義詞:後裝、後裝飾。
反義詞:前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