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服的意思、後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服的解釋

(1).較遲降服。《公羊傳·僖公四年》:“ 楚 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史記·張儀列傳》:“天下有後服者先亡。” 宋 歐陽修 《太子太師緻仕贈司空兼侍中文惠陳公神道碑銘》:“公以謂 晉 自前世為險國,常先叛而後服者,恃此也。”

(2).指後降服的人。《後漢書·皇甫嵩傳》:“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 南朝 梁 沉約 《應诏樂遊苑餞回僧珍詩》:“命師誅後服,授律緩前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服(hòu fú)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典章制度理解。根據權威辭書及曆史典籍,釋義如下:


一、本義:車服等級中的從屬地位

指古代車馬儀仗中,地位次于前導車輛的隨從車駕,引申為制度中等級較低的服飾或儀制。

來源依據:

《周禮·夏官·司勳》載“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司勳诏之”,鄭玄注:“‘後服’者,後車之服”,指儀仗隊列中主車之後的從屬車輛及其規制。

《禮記·明堂位》提及“鸾車,夏後氏之路也;鈎車,殷路也;大路,殷路也”,後服制度與禮制等級緊密關聯。


二、引申義:歸順臣服

指在政治或軍事對抗中,較晚表示順從或歸附的行為。

來源依據:

《後漢書·窦融傳》有“河西五郡,後服先強”之載,描述窦融統治河西地區時,周邊勢力在其強大後相繼歸附。

《戰國策·齊策》中“諸侯先服者安,後服者危”,進一步印證此義項的政治語境。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後服”一詞已非常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曆史的學術文獻。偶見于“售後服務”的簡寫(非規範用法),但需依據語境明确區分。


綜合權威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後服”為“後乘之服”及“後歸順者”。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後服”作“較晚歸附”義項,引《後漢書》例證。
  3.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詳釋車服制度中的等級秩序。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後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fú,根據不同語境有兩種解釋:

一、現代常用義(側重個人行為)

指事後服從或承認錯誤,強調經過争辯、抗拒後最終接受處罰或改正。這一含義源于成語用法,例如:

二、古代文獻義(側重群體關系)

多出現于曆史典籍,指較遲降服的人或群體,常見于政治、軍事語境。例如:

  1. 《公羊傳》記載:“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
  2. 《史記》提到:“天下有後服者先亡”,暗示降服順序影響政治命運;
  3. 《後漢書》用“振武以臨後服”表達對後降服者的威懾。

使用注意

以上信息綜合自詞典釋義與古籍用例,完整文獻可參考《公羊傳》《史記》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包宿标價鼻子管不得開交參輿逞肆愁懑醇酽黜抑徂兩黛緑鬥峭敦逼耳聩二龍芬飶負物果下馬寒凜凜橫列佷戾鴻骞花嬌柳亸教敕蕉葉白家破人離積代急風暴雨緝拿糾族爝火居廬蒯劍跨青牛牢羌黎氓樓艓露臉迷目偏柎偏僻樸辭僻幽前埭青連錢囚命熱忽喇擅興山嘴十返勢交詩力使下司人肆肆踏踏歌貼防媮佞蝦霸心服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