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髡徒的意思、髡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徒的解释

亦作“髠徒”。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6*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髡徒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髡徒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髡”与“徒”组合而成,需从字源、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字义解析

  1. 髡(kūn)

    本义指剃发之刑。《说文解字·髟部》载:“髡,剃发也。从髟,兀声。”其字形由“髟”(长发)与“兀”(削平)构成,象征强制去除头发。古代刑罚中,“髡刑”属五刑之一,轻于死刑而重于笞杖,通过剃发羞辱罪犯,剥夺其尊严 。

    例:《周礼·秋官》曰“髡者使守积”,指受髡刑者服劳役。

  2. 本义为步行,引申指服劳役者、门徒或某一类人。《说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在刑罚语境中,“徒”常指刑徒、苦役犯,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


二、历史语境中的“髡徒”

“髡徒”特指受髡刑并服劳役的罪犯,属古代刑罚制度的产物:


三、文化引申与文学意象

  1. 宗教隐喻

    佛教传入后,“髡”衍生出剃度之意。僧人落发修行,形式上与罪犯相似,故文人偶以“髡徒”戏称僧人,含贬义。如《水浒传》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被斥为“髡囚”(第四回) 。

  2. 文学象征

    诗词中“髡徒”承载道德批判,如清人赵翼《陵馀丛考》以“髡钳奴”喻指丧失气节者,凸显刑罚的文化符号意义 。


学术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髡》字释(中华经典古籍库)

  2. 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

    秦汉刑罚制度考(中国古籍库)

  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秦始皇本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5. 王力《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注:部分链接因古籍数据库权限可能需机构登录,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国学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髡徒”是一个具有历史贬义色彩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由“髡”(kūn)和“徒”组成:“髡”指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后引申为秃头;“徒”指刑徒或某一类人。合称表示“秃头刑徒”,常作为对僧人的蔑称。

  2. 语境与用法

    • 在文学作品中,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提到“髡徒”,指代僧人且带有贬斥意味。
    • 清代龚自珍在《支那古德遗书序》中,用“不识字髡徒”暗讽僧人文化水平低、行为粗鄙。
  3. 社会背景
    古代僧人需剃发,与“髡刑”外形相似,因此被世俗文人借刑罚之名加以贬低,反映了宗教与世俗文化的冲突。

“髡徒”最初指受剃发之刑的罪人,后演变为对僧人的蔑称,使用时多带有文化偏见或阶层歧视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巴氐钞逻插足碜碜逞剑成三破二赤白囊除恶务本蠢生堤防动弹独阳俄延发冲冠丰粹拊视高粱帽子庚癸之呼管交锢南山活便江右借纸急慌慌憬憧寄物科子快心遂意老弟唠哆连三接二烈盛列叙灵魂隆平録目鹭鸶满心面人儿南欧逆讦蟠虬譬方前敌潜演戎役三谟深暝摔倒疏绌水观死面天头通用计算机屯粮宛恼问候芜漫遐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