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徒”。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6*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髡徒汉语 快速查询。
“髡徒”是一个具有历史贬义色彩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由“髡”(kūn)和“徒”组成:“髡”指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后引申为秃头;“徒”指刑徒或某一类人。合称表示“秃头刑徒”,常作为对僧人的蔑称。
语境与用法
社会背景
古代僧人需剃发,与“髡刑”外形相似,因此被世俗文人借刑罚之名加以贬低,反映了宗教与世俗文化的冲突。
“髡徒”最初指受剃发之刑的罪人,后演变为对僧人的蔑称,使用时多带有文化偏见或阶层歧视色彩。
髡徒(kūn tú)是一个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本文将探寻这个词的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形、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髡徒是髡发和徒刑的合称,指的是古代剃除士人发髻,使其失去士人身份并作为刑罚的一种形式。髡发象征着原本具有士人身份的人被贬低、流放或处以重刑。
髡徒的拆分部首为髟部和彳部,髟部表示与头发相关,彳部表示走路。总共有14个笔画。
髡徒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的建议之一就是剃发易服以消除地域和阶级之间的差异,这也是髡徒作为惩罚的来源之一。
髡徒的繁体字形为髡徒,保持了和简体字形相同的构造和拆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髡的写法较为特殊。它是由“首”字上面加上“东”字,表示剃除头发的意思。徒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句来说明髡徒的使用。例如:“髡徒之刑,严于族诛”,意思是剃除士人发髻并以此作为刑罚,比族诛还严重。
和髡徒相关的组词有髡发、髡刑、徒刑等。
近义词:鬻鬓(yù bìn)、拔发(bá fà)。
反义词:发降(fà xiáng)、留发(liú f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