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褲角”。褲腿的最下端。 王安友 《協作》四:“隻見他褲角卷到膝蓋以上,兩條腿上黏上了一層泥土……看樣子是剪地瓜苗才回來。” 李之華 《光榮燈》:“脫下草鞋把我那棉鞋換,青布腿帶兒來把褲角纏。”參見“ 袴腳 ”。
“袴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ù jiǎo(注音:ㄎㄨˋ ㄐㄧㄠˇ),其含義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指“褲腿的最下端”,即現代常說的“褲腳”。這一詞彙在部分方言或特定語境中使用,與“褲角”為同義詞。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褲裝的局部細節,例如調整褲腳長度、修飾褲腿邊緣等場合。由于“袴”字在現代漢語中逐漸被“褲”取代,因此“袴角”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方言用法或文化背景,建議結合服飾類文獻或方言詞典進行查證。
《袴角》指的是傳統日本男子穿着的寬松長褲的下擺部分。
《袴角》的拆分部首為“衣”和“角”,其中“衣”是偏旁部首,表明與衣物有關,“角”是指向四個方向延伸的角。
《袴角》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袴角》一詞起源于日本,最早是用來形容古代日本男子的裝束。
《袴角》的繁體字為「褲角」。
古代漢字寫作「袴角」。
他穿着傳統的和服,褲子下的袴角垂落在地。
袴裙、褲角、褲腳
褲腳、裙邊
褲腿、裙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