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衣紐,古代用以連結衣服交襟的小帶。 宋 惠洪 《冷齋夜話·詩用方言》:“‘天子呼來不上船’,方俗言也,所謂襟紉是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九:“ 海寧 陸處士 冰修 ,昔在京師,與 施愚山 、 梅耦長 每夕必過予邸,不冠不襪,縱談至夜分始别去。 陸 有絶句紀事雲:‘科跣到門衣不船’。船,襟紉。蓋方言也。若 杜子美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紀實事,《冷齋夜話》以為用方言,則鑿矣。”參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九·船》。
“襟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本義:指衣紐,即古代用于連結衣服交襟的小帶或紐扣。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記載()。例如:
方言用法:在部分文獻中,“襟紉”被用作方言詞彙,特指衣物前襟的系帶或紐扣()。
有少數來源(如)提到“襟紉”可引申為“心懷悔悟”,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義的延伸解讀,需謹慎使用()。
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确認具體用例。
《襟紉》(jīn rè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衣襟扣住”。它由兩個漢字組成:襟(jīn)和紉(rèn)。
襟的拆分部首是衣字旁(衣),總共有12個筆畫。
紉的拆分部首是纟(糾結絲線),總共有9個筆畫。
《襟紉》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禮記·月令》中,《月令》記載了古代人們在不同季節應該穿着的衣物。而《襟紉》指的是系扣襟的動作,表示衣襟扣住。
在繁體字中,《襟紉》的寫法為「襟紉」。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寫作《襟紉》的方式有所變化。在西漢時期,常用的寫法是「襟壬」,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襟紉」的現代寫法。
1. 他筆直地站立着,衣襟扣住,一言不發。
2. 她把襟紉得很好,顯得非常整潔。
襟部(jīn bù):指衣服的前襟部分。
紉字(rèn zì):指繡制品上的針線款。
襟扣(jīn kòu):指衣襟上的鈕扣。
襟帶(jīn dài):指系在衣襟上的帶子。
開襟(kāi jīn):指衣襟敞開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