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死偃卧。《汉书·昭帝纪》:“三年春正月, 泰山 有大石自起立, 上林 有柳树枯僵自起生。” 颜师古 注:“僵,偃也。谓树枯死偃卧在地者也。”
“枯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可从字面含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具体如下:
基本定义
指植物(如树木)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干枯死亡,并呈现倒伏的状态。例如《汉书·昭帝纪》中记载:“上林有柳树枯僵自起生”,颜师古注解为“僵,偃也。谓树枯死偃卧在地者也”,意为枯死的树木倒伏在地。
构词与发音
形容人或事物失去活力
比喻人因缺乏进取心、懒散无为,或事物因长期未得到维护而停滞、衰败。例如:“团队若长期缺乏创新,难免陷入枯僵状态”。
扩展用法
可形容抽象概念的僵化,如思想枯僵、制度枯僵等,强调因缺乏更新而失去发展动力。
“枯僵”既描述自然现象中的枯萎倒伏,也隐喻人或事物的衰败停滞。其含义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层次。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汉书》及古代注疏资料。
枯僵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因缺乏水分或活力而变得干燥、呆滞、无生气。
拆分部首和笔画:
枯:木(mù,意为木材、木头)+ 十(shí,意为数字十)
僵:亻(人字旁,意为人)+ 八(bā,意为数字八,表示笔画数)
来源:
“枯僵”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植物或生物因缺乏水分或活力而呈现枯竭状态。同时,这个词汇也用来比喻人们生活中的无望、失意或迟滞。
繁体:
繁体字为“枯僵”。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枯僵”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木”和“亻”两个部首组成。
例句:
1. 这棵树因为缺乏水分而枯僵了。
2. 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又懒又枯僵。
组词:
枯木、僵硬、枯草、僵尸、枯燥、枯寂。
近义词:
干瘪、干枯、枯萎。
反义词:
繁盛、蓬勃、绿意盎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