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髡放的意思、髡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髡放的解釋

亦作“髠放”。猶髡流。 明 高叔嗣 《讀史》詩之一:“ 伯喈 涉叔世,髠放久流離。”參見“ 髡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髡放”為古代刑罰術語,由“髡刑”與“放逐”兩種懲戒方式複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及漢字本義進行解析。

詞義解析:

  1. 髡(kūn):本義指剃去頭發。《說文解字》釋為“剃發也”,屬古代“五刑”之一,用于羞辱罪犯或貶低身份。如《周禮·秋官》載“髡者使守積”,指受髡刑者從事低賤勞役。
  2. 放:此處指“放逐”,即驅逐至邊遠地區。《尚書·舜典》有“流宥五刑”,孔傳注“放,置也”,強調對罪人的隔離懲罰。
  3. 複合義:“髡放”即先施髡刑标記罪責,再行流放,兼具肉體懲戒與身份貶斥的雙重作用。如《漢書·刑法志》載秦漢律令中“髡鉗為城旦”,結合剃發、刑具與苦役,可視作“髡放”的具象化表現。

曆史演變:

此刑多見于秦漢至魏晉時期,後隨刑罰體系改革逐漸淡化。唐代《唐律疏議》中雖保留髡刑殘餘(如“徒刑”需去巾帽),但“放逐”多獨立為流刑,複合形式不再通行。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髡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出處與示例


三、綜合釋義

  1. 刑罰性質:屬古代肉刑與流刑的結合,兼具羞辱性與懲戒性。
  2. 曆史背景:多用于漢至宋代,常見于政治鬥争中對官員的懲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髡流”等關聯刑罰,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騃拙安德白石脂邦法辯谲表貉伯有裁封慚恨褫褙初度之辰黜迹怠沓單身貴族貂丁端方斷足飛毬風欬分隸格仆弓力龜坼寒宦黑白貨穢言牋啓餃餌吉亨卷駡聚米苛政猛于虎快艇曠禮魁雄矻睜睜良種遼曼滿品茅齋木場派數配套擗踴哭泣裒整肵俎人立三差五錯舍匿詩衢水西寺束取束刃萬花筒吾輩無忤香陣閑種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