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髡放的意思、髡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放的解释

亦作“髠放”。犹髡流。 明 高叔嗣 《读史》诗之一:“ 伯喈 涉叔世,髠放久流离。”参见“ 髡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髡放”为古代刑罚术语,由“髡刑”与“放逐”两种惩戒方式复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及汉字本义进行解析。

词义解析:

  1. 髡(kūn):本义指剃去头发。《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属古代“五刑”之一,用于羞辱罪犯或贬低身份。如《周礼·秋官》载“髡者使守积”,指受髡刑者从事低贱劳役。
  2. 放:此处指“放逐”,即驱逐至边远地区。《尚书·舜典》有“流宥五刑”,孔传注“放,置也”,强调对罪人的隔离惩罚。
  3. 复合义:“髡放”即先施髡刑标记罪责,再行流放,兼具肉体惩戒与身份贬斥的双重作用。如《汉书·刑法志》载秦汉律令中“髡钳为城旦”,结合剃发、刑具与苦役,可视作“髡放”的具象化表现。

历史演变:

此刑多见于秦汉至魏晋时期,后随刑罚体系改革逐渐淡化。唐代《唐律疏议》中虽保留髡刑残余(如“徒刑”需去巾帽),但“放逐”多独立为流刑,复合形式不再通行。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髡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词义


二、出处与示例


三、综合释义

  1. 刑罚性质:属古代肉刑与流刑的结合,兼具羞辱性与惩戒性。
  2. 历史背景:多用于汉至宋代,常见于政治斗争中对官员的惩处()。

如需进一步了解“髡流”等关联刑罚,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衣白木奔徒不可估量彩陶嘲薄陈状疮巨衅深挫劫代济典身钱定霸定分丢包返本放映该成干化感旧之哀规范孤蹇蛊尾酣眠检勘见在解说军财狂貙昆仑舶拉不下脸酪苍头连底晾鹰台灵栖露晞鸣攻耐性内廏弃民清序青奏七折八扣七死八活曲局染坊三叉口商酌声态蛇皮癣蛇婆施济失听戍夫戍台踏青梯附同蹄武进小题大做盻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