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 夔国 的国君。《春秋·僖公二十六年》:“秋, 楚 人灭 夔 ,以 夔子 归。” 唐 杜甫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诗:“为客无时了,悲秋向夕终。瘴餘 夔子 国,霜薄 楚王 宫。”
“夔子”是春秋时期夔国国君的称号,具体解释如下:
“夔子”指代夔国的君主,其国名源于地名“夔”(今重庆奉节一带)。夔国是芈姓诸侯国,属楚国的附庸国。
唐代杜甫在《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诗中提到“瘴餘夔子国”,借古喻今,侧面印证了夔国的历史存在。
“夔子”是夔国末代君主的称号,其历史与楚国的扩张密切相关,相关记载可见于《春秋》及杜甫诗作。
夔子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为传说中的神兽夔。夔子也可指夔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形状如虎而有角,众所周知它的尾巴可蜷曲而成环,据说具有替人除灾厄和祥瑞之意。
夔子的拆分部首为夕和子,夕是由又、乃组成,表示日落;子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字,包括儿子、子女、动物的幼仔等。夔子一共有11画。
夔子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夔龙。夔龙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九子神兽之一,出现于《山海经》和《史记》等文献中。繁体字写作「夔」,与简体字没有区别。
在古代,夔子的字形写作「夔」,与现代的写法相同。古人一般采用纸笔进行书写,所以在纸上写出来的字形与现代印刷或手写的字形相比会有一些差别。
1. 传说中,夔子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好运与祥瑞的神兽。
2. 他像一只夔子般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夔鳞(夔子+鳞),指夔龙的鳞片。
夔座(夔子+座),神兽夔子构成的座椅。
近义词:神龙、神兽。
反义词:凶兽、恶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