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堯典》:“帝曰:‘籲,咈哉!’”都、俞、籲、咈均為歎詞。以為可,則曰都、俞;以為否,則曰籲、咈。後因用“都俞籲咈”形容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明 歸有光 《隆慶元年浙江程策四道》:“昔 唐 虞 之際,以天下相授受,而示之以精一執中之旨,彼其平時都俞籲咈,相告語于一堂之上者,無非此道。”《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景定五年》:“君有過舉,臣當直言,都俞籲咈,古之所尚。”亦省作“ 都俞 ”。 宋 朱熹 《與周參政劄子》:“伏惟都俞之暇,從容造膝,一為明主極言之,則天下幸甚。”《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盡復昔時會議故事,以踵前古都俞之風。”
“都俞籲咈”是源自《尚書》的典故性成語,原指古代君臣議事時用歎詞表達不同态度的場景,後引申為形容君臣間和諧讨論、直言進谏的朝堂氛圍。該成語由四個獨立歎詞組成:
都(dū)
表示君主對臣子建議的肯定,含贊歎之意,如《尚書·益稷》載帝舜曰:“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此處“都”即體現君臣共識。
俞(yú)
帝王對臣子意見的應諾之詞,如《尚書·堯典》中帝堯曰:“俞!予聞,如何?”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俞者,然其而言之辭。”
籲(xū)
君主對臣子觀點存疑時發出的感歎,表不以為然。《尚書·堯典》記載堯否決共工之議:“籲!嚣訟可乎?”
咈(fú)
表示明确反對或否定,如《尚書·大禹谟》中禹言:“咈哉!方命圮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咈”為“違也”。
這一成語整體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君不專制、臣不阿附”的理想狀态。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評述:“都俞籲咈,氣象藹然,乃治世之象”,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亦強調其“和而不同”的辯證關系。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君臣論政問答,融洽康濟”。
“都俞籲咈”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尚書》的《堯典》和《益稷》篇,記錄了堯、舜、禹等上古君臣讨論政事時的對話語氣。例如:
後用以形容君臣間融洽論政的場景,強調君主廣納谏言、臣子直言不諱的和諧氛圍。例如《續資治通鑒》中用此詞贊美宋理宗時期的君臣議事風氣。
朝堂之上,君臣皆以國事為先,論政時“都俞籲咈”,頗有上古遺風。
提示:需注意該詞與“籲咈都俞”為同源異序詞,含義相近,均強調君臣議事的和諧。
安生樂業寶珠悲戀寵接舂容祠正忖沙登假定點獨卧發號吐令泛雲肥庶憤隔焚杅圪垯孤另黑月烜洲混名火焰草迦逋僵化降集膠膠迥眺肌髓九華門骊母泠淪氏理值蘆管論最蒙絡迷真平原居士剖鯉起處清虛境求丐榮榮汪汪若惠乳人三不孝傷俘上将山櫻社稷壇赦圖食辨勞薪獅帶矢志不搖說得隨大溜宿直缇帙屯防相呴以濕小紀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