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燥唇幹的意思、口燥唇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燥唇幹的解釋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葉聖陶 《未厭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亂想都會集中到這上頭去。于是口幹舌燥,頭裡岑岑地作響。” 柯岩 《東方的明珠》:“那時,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計劃,一起講課,真是講得口幹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靜 《伏虎記》第二回:“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幹舌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燥唇幹”是漢語中常見的四字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釋

該詞字面指“口腔幹燥、嘴唇幹裂”,通常形容人因長時間說話、情緒激動或身體缺水導緻的生理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形容口渴或說話過多後的疲憊感”,強調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消耗。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樂府詩集·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幹;今日相樂,皆當喜歡。”此處以誇張手法表現困境中的焦灼感,後逐漸演變為通用表達。

三、用法特征

  1. 文學描寫:多用于刻畫人物狀态,如茅盾在《蝕》中寫道:“半小時的演說,直說得口燥唇幹,掌聲才漸漸稀疏了。”
  2. 醫學引申:中醫理論中,《黃帝内經》提及“口幹唇燥”與津液虧損相關,現代醫學則将其與脫水症狀關聯。

四、近義辨析

與“舌敝唇焦”構成近義關系,但後者更側重勸說無效的語境,如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用“說得舌敝唇焦”強調反複勸說的徒勞,而“口燥唇幹”更偏重客觀狀态描述。

(注:參考來源1為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官網介紹頁;來源2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樂府詩集》數據庫;來源3為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黃帝内經》解讀本;來源4為中華書局《官場現形記》電子版。)

網絡擴展解釋

“口燥唇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結構

  1. 語法功能:
    • 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用于書面語。
  2. 常見搭配:
    • 與“費盡口舌”“反複勸說”等語境結合,如:“他為了調解矛盾,說得口燥唇幹。”

四、近義與反義


五、實際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樂府詩集》或現代小說《伏虎記》。

别人正在浏覽...

包羞忍恥别囿賓遠避青骢嬖子恻念谄诳饞勞朝爽陳雷車鞅春碧粗錦村上代明丹爓蹈赴湯火道盡途窮道上典辭繁聲奮志富國強兵阜鄉舄貢薦貢闱蠱敝赫昈昈厚貌深文火眸嘉名谏果揃搣健傄剪直交心妓婦雞骨積骸救護車巨幅課命良執連眉六義附庸掄魁漭滄滵汩民鑒母服瓯駱畔廢前鋒軍升天適應碩匠松茂竹苞搜擿遐狄相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