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葉聖陶 《未厭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亂想都會集中到這上頭去。于是口幹舌燥,頭裡岑岑地作響。” 柯岩 《東方的明珠》:“那時,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計劃,一起講課,真是講得口幹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靜 《伏虎記》第二回:“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幹舌焦。”
“口燥唇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可參考《樂府詩集》或現代小說《伏虎記》。
「口燥唇幹」是一個漢語詞組,用來形容口腔内幹燥,嘴唇幹裂的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口燥唇幹」的部首是「口」和「灬」,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口燥唇幹」一詞最早見于古代醫學書籍,用來描述人們在幹燥的環境中出現嘴唇幹裂、口腔幹燥的情況。
「口燥唇乾」是「口燥唇幹」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燥」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形狀像一個火炬,由上下兩個火之字組成。
「燥」字的古代寫法示例:
1. 天氣很幹燥,我總是感到口燥唇幹。
2. 冬天到了,空氣越來越幹,容易出現口燥唇幹的問題。
3. 長時間開着空調會導緻室内空氣幹燥,引起口燥唇幹的症狀。
4. 在沙漠旅行時,要特别注意補水,以避免口燥唇幹。
1. 嘴唇、唇部、唇膏、上唇、下唇、護唇膏。
2. 口腔、口水、口腔潰瘍、口腔清潔、口腔保健。
1. 嘴幹舌燥、口幹舌燥。
2. 幹嘴、口渴。
濕潤、滋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