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韓愈 《送陳秀才彤序》:“讀書以為學,纘言以為文,非以誇多而鬭靡也。”後以“誇多鬭靡”指讀書或寫文章以數量多、詞藻華美相誇耀。《朱子語類》卷九五:“ 明道 ( 程明道 )以 上蔡 ( 謝上蔡 )記誦為玩物喪志,蓋為其意不是理會道理,隻是誇多鬭靡為能。”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 韓昌黎 、 柳子厚 長篇聯句,字難韻險,然誇多鬭靡。” 清 汪琬 《傳是樓記》:“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博之而非誇多鬭靡也,約之而非保殘安陋也。”
誇多鬥靡(拼音:kuā duō dòu mí)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唐代韓愈的《送陳秀才彤序》。其含義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韓愈在文中批評當時文人“非以誇多而鬥靡也”,強調治學應注重實質而非形式上的堆砌。這一觀點被後世引申為對浮誇風氣的批判。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3、9)。
《誇多鬥靡》是一個典型的成語,形容誇誇其談、虛張聲勢的行為。它指的是人們在言語行動中誇大其詞、競相争鬥,最終卻導緻事情變得毫無價值和意義。
《誇多鬥靡》的四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如下:
誇:夕(37)
多:夕(37)
鬥:方(70)
靡:非(80)
《誇多鬥靡》源于中國古代的《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它是指當時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對諸侯進行争鬥和誇誇其談,結果使國家陷入混亂而無法發展。
在繁體字方面,《誇多鬥靡》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誇多鬥靡」。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誇多鬥靡》在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誇:辶(37)兀(6)
多:夕(37)勺(2)
鬥:鬥(30)
靡:非(80)缶(6)
他在演講中誇誇其談,觀衆們開始感到他的話語如同《誇多鬥靡》一般,毫無實質性的内容。
誇中取勝、誇大其詞、多多益善、鬥志昂揚、靡費唇舌
近義詞:浮誇、虛張聲勢、言過其實
反義詞:言之成理、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