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筆谏的意思、筆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筆谏的解釋

謂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谏。《舊唐書·柳公權傳》:“ 穆宗 政僻,嘗問 公權 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宋 蘇轼 《柳氏二外甥求筆迹》詩之二:“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 誠懸 筆諫時。”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餘外舅家收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十四……前輩俱跂為 柳 筆,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筆諫之語,豈它人上 柳 啟, 柳 自書之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筆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書法創作或文字形式委婉勸谏的行為。該詞可分解為兩個語素:"筆"指書寫工具,引申為書法或文字表達;"谏"意為規勸、直言進谏,常見于君臣對話語境。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筆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典故。《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唐穆宗曾詢問用筆之法,柳公權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借書法筆法暗喻為政之道,此即"筆谏"的典型範例。這種以藝術創作為載體的勸谏方式,既體現了文人的政治智慧,又傳承了儒家"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筆谏"逐漸擴展為兩種解釋維度:其一指具體的書法勸谏行為,強調通過藝術形式傳遞政治主張;其二泛指以文字為載體進行間接規勸的修辭手法,常見于古代奏章、策論等文體。明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借筆法以進谏",突出其借物喻理的表達特征。

該詞的構詞法屬于偏正式複合詞,"筆"作為修飾成分限定"谏"的方式特征,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漢語典故類詞彙(如"屍谏""詩谏")。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研究、文學評論領域,特指中國古代文人将藝術創作與政治訴求相結合的特殊表達形态。

參考文獻: 劉昫.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九卷)[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2.

網絡擴展解釋

“筆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谏,常與曆史典故結合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筆谏”指借用書法中運筆的技巧或哲理,委婉地向當權者提出規勸。其核心在于以藝術為載體,傳遞政治或道德理念。

2.詞源與典故

該詞源自《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的唐代故事:

唐穆宗問書法家柳公權如何寫好字,柳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穆宗聽後醒悟,明白這是借書法強調為政需“心正”,史稱“筆谏”。

3.文化影響

4.擴展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舊唐書》或蘇轼相關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阿特拉斯不官憯斷策第乘物春色撩人躇跱鬥行對過反反非地封建制度分組負劍富歲蚼蠋古籍過午不食還錦合朔惠悟金樞緊鎖極飲決事比俊上開場白亢滿曠弛饋飨哭昭陵憐悼俐落砺石鲈江曼纓碾玉作旁白盆池輣車頻仍醗醅前古未聞俏眼企附清秋其應如響融悟柔柯少隽少卿奢汰識具勢要受聘疏脊頭腦發脹吐壺無脊椎動物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