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谏。《舊唐書·柳公權傳》:“ 穆宗 政僻,嘗問 公權 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宋 蘇轼 《柳氏二外甥求筆迹》詩之二:“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 誠懸 筆諫時。”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餘外舅家收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十四……前輩俱跂為 柳 筆,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筆諫之語,豈它人上 柳 啟, 柳 自書之耶?”
“筆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谏,常與曆史典故結合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筆谏”指借用書法中運筆的技巧或哲理,委婉地向當權者提出規勸。其核心在于以藝術為載體,傳遞政治或道德理念。
該詞源自《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的唐代故事:
唐穆宗問書法家柳公權如何寫好字,柳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穆宗聽後醒悟,明白這是借書法強調為政需“心正”,史稱“筆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舊唐書》或蘇轼相關詩作。
“筆谏”是指書信中對上級或當權者提出建議或批評的行為。
“筆谏”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竹字底邊),第二個部首是“言”(言字的正文)。其中,拆分“⺮”的字信息為五畫,拆分“言”的字信息為七畫。
“筆谏”一詞源自古代中國,常用于古代君主與朝臣之間的書信往來。繁體字“筆諫”是對“筆谏”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結構和形态存在變化。雖然“筆谏”一詞的意義沒有改變,但其字形可能會根據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有所差異。
1. 她寫了一封長信進行筆谏,希望上級能夠重視這個問題。
2. 他通過筆谏表達了自己對政策的不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