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種植供觀賞的水生花草。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二:“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種已齊生。” 唐 皮日休 《寒日書齋即事》詩:“盆池有鷺窺蘋沫,石版無人掃桂花。”
盆池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名詞,由“盆”與“池”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以盆器蓄水構成的小型水池。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意涵三方面分述:
字義溯源
“盆”指口大底淺的盛器(《說文解字》:“盆,盎也”);“池”為蓄水窪地(《廣韻》:“停水曰池”)。二字合成後,特指用盆、甕等容器人工構建的微型水域,常見于庭院、案頭陳設。
形制特征
盆池通常以陶、瓷、石質容器為載體,尺度小巧,深度有限。其形态區别于天然池塘,強調人工造景的微縮性,如唐代姚合《盆池》詩雲:“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生動描繪其“以小見大”的造景手法。
實用功能
古代作為養殖觀賞性水生物的載體,如蓄養金魚、蓮花等。南宋《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民“以盆池蓄魚”,印證其生活雅趣用途。
文人審美象征
在傳統文化中,盆池被賦予“芥子納須彌”的哲學意境,成為文房清供之一。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喻盆池造景,體現士大夫寄情自然的雅緻。
詩詞意象載體
作為經典文學意象,頻現于唐宋詩詞。韓愈《盆池五首》以“池光天影共青青”寫其澄澈,白居易《府西池》詠“柳無氣力枝先動”,均通過盆池抒寫閑適心境。
盆池與盆景、賞石并稱傳統微觀造景藝術,共同體現“壺中天地”的東方美學觀。日本平安時代《作庭記》所載“水鉢”(すいばち),即受唐代盆池文化影響演化而成的枯山水元素。
文獻來源說明: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 何九盈等修訂《辭源(第三版)》
- 張浪著《中國園林藝術辭典》
“盆池”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埋盆于地或掘地為坑,引水灌注形成的小型水池。主要用于種植水生花草(如荷花)、養魚或作為庭院裝飾景觀。
自唐代起成為文人雅趣的象征,韓愈、皮日休、蘇轼等詩人曾以盆池為題創作,反映古代士大夫對自然微縮景觀的審美追求。宋代《妝靓仕女圖》等藝術作品也描繪了盆池的庭院應用場景。
如今仍用于園林設計,兼具功能性(植物灌溉、魚類養殖)與裝飾性,常見于庭院、綠地等空間。
(注:如需查看更多曆史詩文案例,可參考的詳細文獻記載。)
白話文包藏禍心寶鴨悲劇貝葉禅衣吵聒傳遺麤良悼傷點翳掉罄繁果非笑馮友蘭赙贈攻索怪責鍋房豪民黑練禾黍之傷禾心懽暢悔之晩矣胡說伽楠蒹葭伊人金法金漆飯桶機钤來萃勞動力連席臨症痲瘋滿目蕭然沐骨鬧情緖釀醖跑關東瓊斝瓊籬企予驅翦鋭翰奢宕申述石碕事項雙名水晶鼠無牙梳雲蒐閲貪饞題位完堅誣掯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