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空名告身。《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令公 捧出告身一道,请 申徒泰 为参谋之职。原来那时做镇使的,都请得有空头告身,但是军中合用官员,随他填写取用,然后奏闻朝廷,无有不依。”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奉征高丽》:“这空头告身,许你选用人才,竟拜官职,然后奏闻。”参见“ 空名告身 ”。
“空头告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委任凭证,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空头告身(拼音:kōng tóu gào shēn)即“空名告身”,指预先盖印但未填写具体姓名、官职的空白委任状。持有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填写内容,再向朝廷报备。
灵活任免
唐代至明代,地方将领或高官(如镇使)常持有空头告身,以便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快速任命下属。例如《古今小说》中提到,葛令公曾用空头告身直接任命申徒泰为参谋,事后才奏报朝廷。
制度特点
这类告身省去了朝廷审批流程,提升了行政效率,但需事后补报备案,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权宜之计。
总结来说,“空头告身”是古代官员临时任免职权的凭证,反映了官僚制度中灵活性与集权管理的结合。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空头告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什么也没有,什么证据也没有。在法律领域中常常用来形容某个案件缺乏有力证据的状况。
《空头告身》这个词由三个汉字组成:
《空头告身》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在其中的一段情节中,诸葛亮给蜀国刘备写了一份“空头告身”,用来让关羽免去刑罚。从此以后,这个成语逐渐开始流传。
繁体字中的《空头告身》是「空頭告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空头告身》这个成语在古代写作「空頭告身」。
以下是《空头告身》的使用例句:
关于《空头告身》,还有以下相关的组词:
近义词:空口无凭、无中生有、无凭无据
反义词:证据确凿、确凿有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