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空蒙的意思、空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空蒙的解释

见“ 空濛 ”。

详细解释

(1).迷茫貌;缥缈貌。 南朝 齐 谢朓 《观朝雨》诗:“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鮫人,空蒙辨鱼艇。” 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一:“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明 汪广洋 《登南海驿楼》诗:“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 朱自清 《南京》:“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 长江 、 大河 的气势,与 西湖 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濛,无边世界。”

(2).指缥缈、迷茫的境界。 唐 权德舆 《桃源篇》:“渐入空濛迷鸟道,寧知掩映有人家。” 宋 梅尧臣 《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诗:“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展睞入空蒙,游心益昭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空蒙"是一个具有浓厚古典文学韵味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绘景物在特定天气或光线条件下呈现出的朦胧、迷茫、若隐若现的状态。其详细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核心释义:迷离缥缈,细雨(或水汽)迷茫的样子

    • 这是“空蒙”最核心、最常用的含义。它特指在细雨、薄雾、水汽弥漫的环境中,景物显得模糊不清、界限不明,仿佛笼罩在一层轻纱之中,呈现出一种朦胧、迷茫、空灵的美感。这种状态既非完全清晰,也非完全遮蔽,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例如,形容细雨中的湖光山色、雾气缭绕的远山、水汽蒸腾的江面等。
  2. 意境延伸:缥缈、虚幻、空灵

    • 基于其核心的朦胧感,“空蒙”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带有诗意和想象空间的意境。它可以指景象的虚幻缥缈,仿佛不在人间;也可以指一种空灵、悠远、难以捉摸的氛围或感受。这使得“空蒙”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现象描写,而带有一定的审美和哲学意味。
  3. 文学应用:经典意象

    • “空蒙”在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常与“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对举使用,用以描绘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这里的“山色空蒙”精准地描绘了西湖群山在细雨迷蒙中若隐若现、朦胧秀美的景象,与晴日下的“水光潋滟”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展现了西湖的绝世风姿。这个用例极大地提升了“空蒙”一词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描绘江南烟雨景色的经典词汇。
  4.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空蒙”依然用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是山水、雨雾景色)的朦胧美,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书面语特点。它传递的不仅是一种视觉状态,更是一种诗意和审美的感受。

总结来说,“空蒙”意指:

细雨、雾气或水汽弥漫时,景物呈现出的那种迷茫、朦胧、若隐若现、界限模糊的状态。它蕴含着一种空灵、缥缈、充满诗意的美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描绘烟雨山水的经典意象。

引用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空蒙”的基本释义提供了权威定义。 (标准参考工具书)
  2.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该诗是“空蒙”一词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用例,深刻塑造了其文化意象。 (经典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

“空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及用法:

一、自然景象的迷茫、朦胧状态

  1. 基本含义
    形容细雨、烟雾或山色等自然景象的迷蒙、缥缈之态。例如苏轼名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了雨后山峦笼罩在薄雾中的朦胧美感。类似用法也见于杜甫“空蒙辨鱼艇”等诗句。

  2. 文学意境
    在诗词中常用来营造空灵、悠远的氛围,如南朝谢朓的“空濛如薄雾”,以及明代汪广洋的“海气空蒙日夜浮”,均通过“空蒙”展现缥缈的意境。

二、其他争议性解释

  1. 方言含义(需谨慎参考)
    个别低权威性资料提到“空蒙”在北方方言中表示“闲逛”,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词典或文献,可能为地域性俚语或误传。

  2. 言语空洞(较少见)
    有网页称其形容“言语空洞”,但此解释缺乏高频引用,可能与“空谈”“空泛”等词混淆。

补充说明

建议优先参考权威文献(如汉典、经典诗词)中的自然景象含义,其他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百感白劫百炼成刚伴宿包贯豹褎卑薄弊惫避弹服不硋昌丰逞强称能丑奴儿袋扇坻鄂督护法不传六耳奋涌愤争光赤关弧关政寒漱黑影黄秧花言巧语晦冥蛟龙擘水解表接驾金蘂峻层匡攘连母箓籍路旁麻黂马工楣栋愍护摸秋辇合欧泄仆陈浅尝墙岸情受青原其然求通攲斜冗闹辱金三清四白缞绖水怒铜爵楼豚臑瑕恶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