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llowish] 黃昏;形容天色、燈光等呈幽暗的黃色或有風沙的天色
日落的時候,天地間一片昏黃
(1).黃昏。 唐 李颀 《古從軍》詩:“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黃飲馬傍 交河 。” 宋 王觀 《臨江仙》詞:“燕子歸來人去也,此時無奈昏黃。”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此樹朝開暮合,每至昏黃,枝葉互相交結,是名合歡。”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天問》:“它到底走了多少裡程,從清早直到昏黃?”
(2).暗淡模糊的黃色。 唐 韓偓 《曲江晚思》詩:“水冷鷺鷥立,煙月愁昏黃。” 明 汪道昆 《洛水悲》:“空山晚翠,古渡昏黃,日雲暮矣。” 清 龔自珍 《菩薩蠻·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詞:“樓外月昏黃,口脂聞暗香。” 葉聖陶 《線下·潘先生在難中》:“電燈亮了一會了,仿佛比平時昏黃一點,望去好像一切的人物都在霧裡夢裡。”
(3).指黑暗的時代。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迄今所述,止于昏黃,若去而求明星於爾時,則亦有可言者一二。”
“昏黃”是一個形容詞,主要描述光線或顔色的暗淡、模糊狀态,常見于自然景象或特定場景的描寫。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昏黃”既是對自然時段和光色的客觀描述,也是文學創作中渲染氛圍、表達情感的重要詞彙。
《昏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顔色呈現昏暗、模糊、微黃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昏黃》由兩個部首組成:日(ri)部和黃(huang)部。
具體的筆畫數是10畫:日(4畫)+ 黃(6畫)。
來源:
《昏黃》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醫藥志》:“傷寒,面色則黃,目眩,眼昏黃。”後來逐漸成為描述顔色的一個詞彙。
繁體:
《昏黃》的繁體字為「昏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昏黃的寫法有些差異,不過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昏黃的寫法為「昏黃」。
例句:
1. 天色逐漸暗下來,一片昏黃。
2. 窗簾捕捉了陽光,散發出一種昏黃的光芒。
3. 大霧籠罩着整個城市,使得遠處的建築物顯得朦胧而昏黃。
組詞:
昏黃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許多詞組,例如:
昏黃燈光、昏黃色調、昏黃的光線、昏黃的天空等。
近義詞:
昏黃的近義詞有迷離、朦胧、黯淡等。
反義詞:
和昏黃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明亮、鮮豔、清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