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mity;concord;harmony]∶親善和睦
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三國志·明帝紀》
(2) [promote friendly relations]∶使和睦。亦作“敦穆”
敦穆于于九族。——夏侯湛《昆弟诰》
亦作“ 敦穆 ”。1.親厚和睦。《後漢書·獨行傳·缪肜》:“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銘》序:“以友于名堂,蓋有志乎敦睦者。”
(2).指使親厚和睦。《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聞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歐陽山 《三家巷》三五:“說來說去,無非是什麼取締排 日 運動,敦睦兩國邦交那一套。”
“敦睦”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敦”與“睦”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敦”的本義為厚道、誠懇,引申為注重、加強;“睦”指和好、親近,二者組合後表示“使關系和睦融洽”。該詞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被标注為動詞,強調通過主動行為促進友好關系,常見于外交辭令與宗族倫理場景。
從語義演變看,“敦睦”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堯典》“惇睦九族”的記載(“惇”為“敦”的古體),《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注解認為其承載着中國古代“以和為貴”的禮制思想。現代漢語中,該詞具有以下特征:
語言學角度而言,該詞符合漢語雙音節化趨勢,且通過并列式構詞法強化語義,在《漢語言文化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中被列為典型的文化負載詞。
“敦睦”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親善和睦的關系或促進和諧的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親善和睦
指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友好融洽的關系。例如《三國志·明帝紀》中“敦睦親親,協和萬國”,強調通過朝聘禮儀增進諸侯國間的和睦。
使動用法:使和睦
指通過主動行為促進和諧,如“敦穆邦交”(《查字典》)。
“敦睦”既是一種自然狀态(親善和睦),也是一種主動行為(促進和諧),適用于從家庭到國家的多層次關系,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和諧共處的重視。
愛面子阿黎百罹本瑞犇骛筆蘆不詞不殊財布殘佚赤髀傳神阿堵除馑踔絕刍說翠雀單席膽小如豆丹心譜刀刀電鏟堤圍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帝坐斷鼇立極短打扮二旬九食煩惵發笑鳳膏腹腔輔牙相倚根嗣宮鬓公私分明桂石過程控制國君顧畏黃粱美夢犟勁吉昌濟農均派勞心苦思呂公茭明镫畞鐘攀今掉古謙書樵甿清豪楸花慎獄實話思疑誦號酸漿草我師禽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