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麥的顆粒。 宋 範成大 《緻一齋述事》詩:“今朝麥粒黃堪麪,幾日秧田緑似針。” 宋 陸遊 《農舍》詩之二:“雨畏禾頭蒸耳出,潤憂麥粒化蛾飛。”
(2).比喻茶芽。 宋 曾鞏 《嘗新茶》詩:“麥粒收來品絶倫,葵花製出樣争新。”自注:“ 丁晉公 《北苑新茶詩序》雲:‘茶芽採時如麰麥之大者。’”
“麥粒”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字面意義
指麥子的顆粒,即小麥、大麥等谷物的籽實。例如宋代範成大詩句“今朝麥粒黃堪麪”,陸遊詩中“潤憂麥粒化蛾飛”均直接描述麥粒的形态。
二、比喻引申義
象征微小事物或微弱力量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微不足道的東西或力量。例如形容某人的貢獻如“麥粒”般渺小。
特指茶芽形态
宋代文獻中常以“麥粒”比喻初生的茶芽。如曾鞏《嘗新茶》詩注提到,茶芽采摘時大小如麥粒,強調其細嫩珍貴。
三、文學與日常應用
四、近義詞參考
與“谷粒”“稻谷”等詞義相近,均指谷物子實。
“麥粒”既有具體的實物指向,又在文學中衍生出雙重比喻——既表微小,亦喻茶之鮮嫩,需結合語境理解。
麥粒是指小麥的種子,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種糧食。麥粒富含澱粉、蛋白質和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
麥粒的拆分部首是“禾(㚑)”和“米(三)”。它的筆畫數為12畫。
麥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最初是用來指代麥子的種子。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小麥的種子。
麥粒的繁體字是「麥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麥粒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麥粒」。
1. 田地裡的麥粒青翠欲滴,預示着一個豐收的季節即将到來。
2. 媽媽用麥粒煮粥,營養又美味。
麥粒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麥粒腫(指種植的小麥受到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而腫大)
2. 麥粒腫病(小麥植株受到病菌感染引起的病害)
3. 麥粒飽滿(形容小麥種子充實飽滿)
麥粒的近義詞包括:麥谷、麥子、麥實。
麥粒的反義詞是:麥皮(小麥的外皮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