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 清 李漁 《奈何天·逼嫁》:“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别新郎的鋪蓋捲。”
“看樣畫葫蘆”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單純模仿他人行為或形式,缺乏對本質的理解或創新。其核心在于強調“表面效仿”,例如學習時隻複制步驟而不探究原理,或創作中機械照搬他人風格。
詞義拆分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清代李漁的戲劇《奈何天·逼嫁》,原文批評盲目效仿行為:“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别新郎的鋪蓋捲。”現代常用于教育、藝術等領域,提醒避免形式化學習或創作。
與“依樣畫葫蘆”含義相近,但“看樣畫葫蘆”更強調“僅憑表象模仿”,後者側重“嚴格按既有模式行事”。
建議在學習和實踐中注重理解本質,避免淪為“畫葫蘆”式的表面功夫。
《看樣畫葫蘆》是一個成語,意指隻照着樣子畫,不了解内在含義,************地模仿行動。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隻追求表面形式而不深入理解本質。
《看樣畫葫蘆》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分别是“見”、“艹”、“艹”和“艹”。其中,“見”表示事物的外觀,而“艹”則表示植物;整個成語一共有16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虛谷,他畫葫蘆極為出色,精湛技藝令人贊歎。當時有一個學畫的人看了虛谷的作品後,隻是拼命模仿他的外形,卻沒有理解他内在的畫畫技巧和精神。于是有人形容他說:“這個人隻是看葫蘆的樣子畫,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奧妙。”後來,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
《看樣畫葫蘆》的繁體字為「看樣畫葫蘆」。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而《看樣畫葫蘆》中的部分字在古代的寫法如下:
「樣」字的古字形為「羊」字旁下加上一橫,表示樣貌;
「葫」字的古字形為「艹」字旁在外面加上一點,表示葫蘆的植物形态。
1. 他隻是照着别人的辦法去做,完全是在看樣畫葫蘆。
2. 藝術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創新,不然隻會淪為看樣畫葫蘆。
組詞:看風使舵、畫蛇添足、刻舟求劍。
近義詞:************、片面模仿。
反義詞:深入理解、真正掌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