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物的意思、开物的详细解释
开物的解释
通晓万物的道理。《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法苑珠林》卷十九:“夫真諦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难津,是以不二默训,会於义空之路;一音振辩,应乎羣有之境。”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此余於公所以叹其开物之易而周身之难,成名之厚而收功之薄也。”参见“ 开物成务 ”。
词语分解
- 开的解释 开 (開) ā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开启。开化。开诚布公。 分割:对开。三十二开本。 通,使通:开导。开窍。 使显露出来:开采(挖掘矿物)。开发。 扩大、发展:开扩。开拓。 发动或操纵:开动。开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专业解析
“开物”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对其的详细解释:
-
本义:揭示事物真相,通晓万物之理
- 此义项直接源于《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此处“开物”意指《易经》具有开启智慧、揭示事物内在规律与本质的功能,使人能够认识、理解天地万物运行的道理。《汉语大词典》将此义解释为“通晓万物的道理”。
- 强调的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开启,即通过探究和学习,揭开蒙蔽,洞察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
引申义:开启民智,创造事物
- 在“开物成务”的整体语境中,“开物”与“成务”(成就事业)相辅相成。因此,“开物”也引申出开启民智、启迪思想的含义,为后续的“成务”奠定基础。这体现了知识、智慧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 后世,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开物”有时被赋予开发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促进技术发展的意味。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书名中的“开物”即取此意,意指利用自然、开发万物、创制器物的技艺和智慧(参考《辞源》释义)。这里的“开物”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创造和利用。
“开物”一词,其精髓在于“开启”与“事物”的结合。它既指揭示、通晓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真理(认知),也指利用这些规律去启迪智慧、开发资源、创造器物(实践)。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究真理、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现了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其权威释义主要源自《周易》原典及《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开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晓万物的道理,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kāi wù
- 释义:指通过观察、思考或实践,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进而创造或革新事物。
来源与出处
- 《庄子·逍遥游》:
原文提到“开物者不神明”,强调通晓万物本质的人无需依赖神明之力,体现道家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 《周易·系辞上》:
衍生出成语“开物成务”,意为通晓事物之理并依此成功办事(如:“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 其他文献:
如《周书·武帝纪上》中“履端开物,实资元后”,指帝王治国需通晓万物之理。
使用场景
- 哲学探讨:用于描述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如“伏羲得之以画卦,开物成务”)。
- 创新实践:强调通过通晓原理实现技术或事物的革新(如“开物者,创造新事物”)。
例句参考
-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
- “《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
扩展关联
- 成语“开物成务”:多用于学术或管理领域,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达成目标。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边幅宾亲摈赞不对长仆车隣虫罗打群架典冠第一品动品芳羞丰神風術封叙刮膜诡斁函三豪篇黄海皇使惠赐赍传金鳌峻笔科举考试扣杀乐颂灵隽利通流天笼莺慺诚禄次露地牛罗浮梦冥道冥资昵依拟用陪尘砰輷青襫骑竹马沙锅煞回神仙尉伸曳埘鷄疏惶摊位退关吞敌歪缠卫赐娓娓动听五千文响震失色详奏哓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