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以莛撞钟。 卷盦 《<蔽庐丛志>序》:“升 公干 之堂,不免举莛扣鐘;拟 郊 岛 之诗,或至寒瘦成槁。”参见“ 以莛撞鐘 ”。
“举莛扣钟”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冷僻的成语,正确写法应为“以莛撞钟”或“以莛扣钟”,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该成语的本义是用草茎(莛)去敲击钟,比喻以微弱之力试图撼动厚重之物,或指方法不当而难以奏效。
语源与典故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曾用“以莛撞钟”自谦,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如同用草茎击钟无法发出洪亮之声。这一典故后被提炼为成语,收录于《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权威辞书。
本义与引申义
“莛”指草本植物的茎秆,质地轻而脆弱;“钟”为古代青铜乐器,体大量重。成语通过两者对比,既形容力量悬殊下的不自量力,也暗示方法错误导致事倍功半。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以“莛钟之喻”批评空谈学问的弊端。
用法与例句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或自谦。如:“欲以片面之词辩驳千年定论,无异于以莛扣钟。”(引自《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现代应用中,可形容资源不足却挑战庞大体系的行为。
近义与辨析
其近义词包括“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但“以莛扣钟”更强调“方法不当”而非单纯的力量对比。《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出,此成语隐含对“无效努力”的批判性评价。
“举莛扣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该成语最早见于卷盦《<蔽庐丛志>序》的用例:“升公干之堂,不免举莛扣钟;拟郊岛之诗,或至寒瘦成槁。”。
另在《诗品》中,钟嵘曾用类似表达“以莛扣钟”形容文人才力悬殊的对比。
此成语与“以卵击石”类似,但更强调“方法或工具的无效性”,而非单纯力量悬殊。例如,若试图用粗浅见解评论深奥理论,或初学写作模仿大师文风,均可喻为“举莛扣钟”。
安抚百废待举椑柿坌愤滮池水不姜常星朝佥差缺称俗垂曜顶踵捐糜都乡罚神沸扬丰腴甘限文书鬼头魔眼汉家鸿节环目胡蒜即代禁脔婿津门纪星窥园浪拽雷鸣礼筵鹿踪名声民极陌上儿拿不出手南山粲脑精强近敲日气昏清郎情深似海攘磔热销散灯花色变沙狐诗商识心手额手头不便损寿铁案如山外形危险性文法学伍部晤歌无写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