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yal or imperial court] 指朝廷
坐龍庭
亦作“ 龍廷 ”。1. 匈奴 單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後漢書·窦憲傳》:“躡 冒頓 之區落,焚 老上 之 龍庭 。” 李賢 注:“ 匈奴 五月大會 龍庭 ,祭其先、天地、鬼神。” 南朝 齊 謝朓 《永明樂》詩之五:“化洽鯷海君,恩變 龍庭 長。西北騖環裘,東南盡龜象。”
(2).借指 匈奴 和其他邊塞少數民族國家。 唐 李白 《古風》之六:“昔别 雁門關 ,今戍 龍庭 前。”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四折:“枕席間,臨寝處,越顯的吾當薄倖。萬裡 龍廷 ,知他宿誰家一靈真性。” 清 龔自珍 《皇朝碩輔頌序》:“八地九天之奇兵,祕乎豹略;五行十守之正道,撻此 龍庭 。”
(3).指朝廷。《敦煌曲子詞·菩薩蠻》:“ 敦煌 古往出神将,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 麟臺 早有名。”《英烈傳》第六八回:“孩兒應聲道:‘萬年天子坐龍廷。’” 魯迅 《呐喊·風波》:“伊便知道這一定是皇帝坐了龍庭,而且一定須有辮子。”
(4).隆起的天庭。舊時以為帝王異相。《舊唐書·唐儉傳》:“明公日角龍庭, 李氏 又在圖牒,天下屬望,非在今朝。”按,《新唐書》作“龍廷”。
“龍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朝廷的代稱
指古代帝王處理政務的場所,象征權力中心。例如《敦煌曲子詞·菩薩蠻》中“效節望龍庭”,以及魯迅《風波》中“皇帝坐了龍庭”均為此意。
匈奴祭祀場所
原指匈奴單于祭拜天地、祖先的聖地。《後漢書·窦憲傳》記載“焚老上之龍庭”,李賢注進一步說明匈奴五月集會于此祭祀。
代指邊疆政權
在文學中常借指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如李白《古風》中“今戍龍庭前”。
帝王異相特征
舊時相術認為“隆起的天庭”是帝王之相,《舊唐書·唐儉傳》提及“日角龍庭”即描述此特征。
多用于比喻權勢顯赫者的居所或核心權力機構,強調威嚴與統治力。例如“坐龍庭”可引申為掌握大權。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漢宮秋》等古籍原文。
《龍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龍的庭院或龍的駐紮地,一般用來形容龍的居所或出沒的地方。
漢字《龍庭》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龍和廣。其中,“龍”是上面和右邊有關的部分,“廣”是下面和左邊有關的部分。拆開後,分别是五畫和三畫。
《龍庭》作為一個詞語并沒有具體的來源,它是由“龍”和“庭”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仍然是“龍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龍庭》,它的古時寫法是“龍庭”。古代的龍字有時會寫成“龍”,而庭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那個被稱為龍王的龍庭藏身于神秘的深海中。
2. 據傳說,古代帝王經常會在龍庭中接見重要的官員。
與《龍庭》相關的組詞有:
1. 龍宮:指龍的居所或府邸。
2. 庭院:指圍合着房屋的空地,一般用來做花園或院子。
3. 龍威:指龍的威嚴或權勢。
與《龍庭》近義的詞語有:
1. 龍穴:指龍的藏身之處。
2. 龍潭:指龍出沒或栖息的水潭。
3. 龍泉:指與龍有關的泉水。
與《龍庭》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麒麟座:指麒麟的居所或坐标。
2. 鳳巢:指鳳凰的巢穴。
3. 白虎堂:指白虎的聚集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