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品評;評議。 元 曾瑞 《端正好·自序》套曲:“一枕夢魂驚,千載風雲過。将古來英俊評跋,誰才能誰霸道誰王佐,隻落得高塚麒麟卧。” 明 李開先 《<董孟才詩集>序》:“首首抵面評跋,當在畏愛之間。” 清 洪昇 《長生殿·彈詞》:“那君王一見了歡無那,把鈿盒金釵親納,評跋做 昭陽 第一花。”
(2).忖度;掂量。 元 高文秀 《渑池會》第四折:“喒今日自評跋。[ 廉頗 雲]看喒一殿之臣,休記舊寃。”
“評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íng bá,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品評;評議
指對事物或人物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例如元曲中“你自評跋,那個粗豪”,即通過比較不同情境下的行為進行評判。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學術讨論,如明代李開先在《董孟才詩集序》中提到“首首抵面評跋”。
忖度;掂量
引申為對事物的權衡與考量,如元代高文秀在《渑池會》中寫道“喒今日自評跋”,表達對自身處境的思量。
字義分解:
曆史典故:
部分資料提到其起源于《史記·李斯列傳》中對諸子百家的評價,但這一說法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元代散曲及明清文集中的用例。
評跋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評和跋。
評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7。它的繁體字是評,讀音為píng。
跋的部首是足,總筆畫數為7。它的繁體字是跋,讀音為bá。
評跋的意思是根據某一作品的情況或特點,進行評論和評價。跋字有時也指作者在已經完成的書、畫等作品或刻本後面所寫的文字,類似于現代的書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評”字的上面多加一個冖字頭,下面多加一個果字底,有時也用“兵”字代替。而“跋”字則被寫為“趫”或“髙”。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這封信是我給作者寫的一封評跋。
2. 他的評論非常中肯,是一篇很好的評跋。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評述、評論、評介。
一些近義詞包括:評價、評說、評斷。
一些反義詞包括:褒獎、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