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徧的意思、均徧的详细解释
均徧的解释
均匀周遍。《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韩诗外传》卷四:“君人者,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
词语分解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 徧的解释 徧 à 同“遍”。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均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根据其构成字义及古籍中的零星用法,可作如下解释:
“均徧”的详细释义: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均: 本义指土地平整均匀,引申为平均、均匀、公平、普遍之意。如《说文解字》:“均,平徧也。”强调分布上的无差别量化。
- 徧: 是“遍”的异体字,本义指走遍、周遍,引申为普遍、全面、无一遗漏之意。如《广韵》:“徧,周也。”
- 合义: “均徧”结合了“均”的均匀、公平和“徧”的周遍、全面两层含义。其核心意思是指事物分布或施及的范围既均匀平等,又周遍无遗,达到一种全面覆盖且无差别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在广度(普遍性)和深度(公平性)上的双重实现。
-
古籍中的用法与语境: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偶有出现,常用来描述恩泽、教化、德政等抽象事物的普及程度。例如,形容君王的恩惠或圣人的教化能够公平、无差别地惠及所有臣民或百姓,没有遗漏,也没有偏私。
- 在更具体的语境中,也可能指物品分配或某种状态覆盖得非常均匀且彻底。
-
近义词与关联词:
- 均平: 强调平均、公平。
- 周徧/周遍: 强调全面、普遍。
- 普及: 现代常用词,指普遍传播或推广到各处。
- 遍及: 指普遍到达。
- 均沾: 指平均分享利益(常与“雨露”等连用)。
- 普施: 普遍施予。
- “均徧”可以看作是“均平”与“周徧”含义的结合体。
-
现代使用情况:
- “均徧”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其罕见,基本被更常用的“普及”、“遍及”、“普遍”、“均匀覆盖”等词语所取代。
- 在阅读古籍或研究古汉语时可能会遇到此词。
“均徧”意指均匀、公平且周遍、全面,无一遗漏。它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某种事物(如恩惠、教化、分配物)在空间或对象范围上达到了既无差别对待(均),又无角落遗漏(徧)的完美境界。虽然现代已罕用,但其蕴含的追求普遍公平的思想仍有价值。
来源参考:
- 字义解释主要依据古代字书和经典文献的通用释义,如《说文解字》(许慎)、《广韵》等对“均”、“徧(遍)”的训释。
- 词汇的具体用法参考散见于古籍中的相关用例(如描述德政、教化的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均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均”和“徧(同‘遍’)”组成,意为均匀周遍、公平全面。以下是详细解释:
1.字义拆分
- 均:指平、匀、公平,引申为调和与等同。其本义与土地平整相关(如《说文解字》称“均,平徧也”),后抽象为普遍平等之意。
- 徧(遍):意为“全面覆盖”“周遍”,强调无遗漏、范围广。
2.整体含义
“均徧”强调分布均匀且全面覆盖的状态,常用于描述资源、权利、义务等的公平分配。例如:
- 古代用法:如《荀子·君子》提到“德虽如舜,不免形均”,指品德高尚者也需遵循普遍公平的原则。
- 现代引申:可理解为“不偏不倚、惠及全体”,如政策实施时的“均徧”原则。
3.使用场景
- 文献典籍:多出现在古文及哲学论述中,如“均徧”可指税收均摊、土地分配公平等。
- 现代语境:现多用“均等”“普遍”等词替代,属于较罕见的古语表达。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均平、均分、均匀、周遍。
- 反义词:偏颇、不均、局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参考《说文解字》《荀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一建军节卞毅逼突财寳尝试打埋伏驔骖氐宿堆阜多方面沸激刚狠钢琴广远桂陵轱轮害臊韩非子函育还必须灰蝶毁妆奬金嚼食积耻阶乘酒户绝灭聚歼军兴法克肩一心空白点苦行菱唱慢性子貌匮梦熊陪堂生批覆频句遣闲青年会肉囊囊入圣上船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世味疏邈厮搅酸疼汤剂特创天医题记投箠推问伪妄武阳详僵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