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翅起飛。 晉 左思 《詠史》之八:“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唐 杜甫 《醉歌行》:“驊騮作駒已汗血,鷙鳥舉翮連青雲。” 宋 王安石 《訴衷情·和俞秀老鶴》詞:“碧雲舉翮千裡,其奈有鸞皇。”
“舉翮”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文學或古詩文中,表示鳥類展翅起飛的動作,具有形象化的表達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文學用例
該詞多用于古詩文,例如:
引申意義
在文學中,“舉翮”常比喻志向高遠、追求自由,如脫離束縛、展翅翺翔的意象。其意境與“乘風”“淩雲”等詞相近。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可通過古詩文賞析或仿古寫作中接觸。例如用于形容鳥類飛翔,或比喻人生抱負。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詠史》《醉歌行》等原典,或查閱權威古漢語詞典。
舉翮(jǔ 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翅膀展開的樣子,形容鳥類展翅高飛的姿态。
舉翮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立”和“⺶”。
舉翮一共有12個筆畫。
舉翮是古代兒童識字篇目之一,它出自《論語·為政篇》:“弟子視之,弗能使其繼也;舉翮止于鳳阙。”此處用舉翮比喻借助長者的智慧來開拓自己的才能。
繁體字“舉翮”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舉翮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異。但基本上,它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相同,仍然由兩個部首組成。
1. 鳥兒展翅高飛,舉翮欲觸蒼天。
2. 他站在山巅,感受自由的舉翮。
3. 孩子追着風,手臂伸展,仿佛要舉翮飛翔。
飛翔、展翅、高飛、蒼天。
翺翔、飛翰、翩翩。
束縛、羽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