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使的意思、雖使的詳細解釋
雖使的解釋
猶縱然。《墨子·節葬下》:“厚葬久喪,雖使不可以富貧衆寡定危治亂,然此聖王之道也。”《墨子·明鬼下》:“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驩聚衆,取親於鄉裡。”
詞語分解
- 雖的解釋 雖 (雖) ī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雖然。雖則。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縱然: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雖使”是古代漢語中的連詞短語,主要用于表達讓步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即使”“縱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雖使”由兩個連詞組合而成:
- 雖:表示讓步,相當于“雖然”“即使”;
- 使:此處為假設連詞,加強讓步語氣,類似“假使”;
組合後整體表示“縱然”“即便”,用于假設性讓步語境。
二、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墨子》:
- 《節葬下》:“厚葬久喪,雖使不可以富貧衆寡定危治亂,然此聖王之道也。”
——意為“即便厚葬久喪無法改變貧富、治亂,但仍是聖王之道”;
- 《明鬼下》:“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驩聚衆,取親於鄉裡。”
——表示“縱然鬼神不存在,仍能通過祭祀凝聚人心”。
三、使用特點
- 文言色彩: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多見于先秦至漢代典籍;
- 雙重強調:通過“雖+使”疊加,強化假設讓步的語氣;
- 功能類似:與“縱使”“即令”等詞同屬讓步連詞範疇。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上下文理解,現代表達可直接使用“即使”“就算”等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雖使
《雖使》是一個成語,意為“即使”,表示一種虛拟的條件假設或推測。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雖使》的拆分部首是虍和攴,拆分之後的筆畫數是11畫。
來源
《雖使》最早見于《論語·先進》,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的一個問題:“所謂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也’, ‘所見可循’。’人見鶴而尊之,何故? ‘鶴雖小,五丈而已矣,飛而過之,衆鳥無所容焉’。’是時也,雖使人無心,吾亦尊之。”這句話意思是說,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鶴的尊貴,我也會尊敬它。
繁體
《雖使》的繁體寫法為「雖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雖使》的“雖”字常以「雖」替代,而使字則變體很多,例如「使」的古代寫法有「史」、「司」等。
例句
雖使天寒地凍,他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組詞
雖然、使者、使命、使徒、使喚、使人
近義詞
盡管、即使
反義詞
雖則、反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