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ful words and insinuating countenance] 用動聽的言語和僞善的面目取悅于人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态僞情來迷惑、取悅他人。《書·臯陶谟》:“能哲而惠,何憂乎 驩兜 ,何遷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顔色。皆欲令人悅之。”《水浒傳》第八三回:“寡人已自差人暗行體察,深知備細,爾等尚自巧言令色,對朕支吾!”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他真是一個巧言令色的小人。”
“巧言令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用花言巧語和虛僞讨好的表情來迷惑或取悅他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其中:
巧言令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巧妙的言辭和虛假的表情來欺騙他人。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巧言和令色。巧言指的是表面上很巧妙或華麗的言詞,而令色則指的是虛假的表情或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巧(工字旁,3畫)、言(言字旁,7畫)、令(人字旁,4畫)、色(色字旁,6畫)。
來源: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褒姒歌》中有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中的“巧笑”可能是巧言令色的由來。
繁體:
巧言令色的繁體字是「巧言令色」,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現代漢字和古代漢字的差别在于結構和筆畫的細節。例如,古代的“令”字在左邊的 “亻” 部分寫得更為簡單,而現代則有一筆。
例句:
她常常用巧言令色來迷惑他人,實際上卻心懷惡意。
組詞:
巧計、令人、令人陶醉、巧言如簧、出言不遜。
近義詞:
花言巧語、婉言謝絕、巧舌如簧。
反義詞:
直言不諱、坦率直言、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